[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2-0079-04 “慎独”作为原始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道德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道德内容。“慎独”不仅在中国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今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慎独”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广泛地出现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礼记》中就有《礼器》、《大学》和《中庸》三篇论及。“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礼器》)“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于礼只重“以其内心者也”而不重“以其外心者也”,所以“慎其独”,也就是要讲求慎其内心。 《礼记·大学》释“诚意”章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就是说,要“诚意”,不要“自欺”,所以君子必须“慎其独也”。个人自我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慎独是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的根本途径。自修者要从内心兴善去恶,要像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小人面对道德高尚的君子时,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小人表里不一的这种把戏,纯属自欺欺人,因为“诚于中者”,必定“形于外”,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外在的言行表现。所以一定要诚于“中”,重视“中”,珍视“中”。“外”掩饰不了“中”,“中”是最根本的,是决定“外”的,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之德的最终依据,全在一个“道”字,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道”的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悖道而行,则实质上是未得道,或曰“非道”。“道”之未得,意味着德之未成。道之须臾不可离,也意味着德之须臾不可离;不仅可离非道,而且可离非德。有德性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诚念之心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敬畏之情而加以注意。作为君子,即使在幽暗之中、隐秘之处、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十分谨慎。慎独所讲求的更多是强调个体在独处之际仍要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一个真正具有德性的人,不仅在明处、显处有德,而且在暗处、隐处亦有德。又由于在暗处、隐处最易离德,故古人特别强调“君子慎其独也”。 在中国古代,人们还以“不欺暗室”、“不愧屋漏”来表达慎独之德的实质。所谓“暗室”,指幽暗、无光亮或隐秘、无人之处。古人称心地光明,暗中不做坏事为“不欺暗室”。骆宾王的《萤火赋》中有:“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君子之道,不仅表现为大庭广众之中的显行为,而且在于“暗室”中的隐行为,甚至显行为还不足以区分真假君子,只有“不欺暗室”,方能显出君子本色。所谓“屋漏”,本指古代室内西北隅施小帐的地方,后转义为隐蔽之处,与“暗室”相当。这些都提示人们,把无人处当作有人处对待,视“暗室”、“屋漏”为光天化日之下,就可以达到“慎独”的境界。强调“不欺暗室”、“不愧屋漏”的慎独之德,不仅表现为对于隐行为、人所不知行为的注重,更要注重隐行为的目的,即有效地实现对于所有行为的自我约束。控制隐行为的难度大于控制显行为,既然一个人在无外部压力的场合中也能凭借其道德力量而达到对于行为的自我控制,那么,在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当然就更易于实现行为控制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慎独”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慎独”包含真诚性,是指依靠内心的信念作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内心不真诚,不是为了德性和善本身,而是为了其他工具性目的而为善,就是一种伪善;内心不真诚,即使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假装为善,但不可能坚持长久;内心不真诚,即使在这里可以做出善事,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做善事,因为一旦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方,就没有了做善事的动力。以上任何一种情形都与“慎独”的精神相悖。第二,“慎独”具有自觉性。道德主体作出了某种道德选择或实现某种活动,不是集体主义或共同体为了某种共同善而强加给个体的产物,它完全是自觉的、内省的。“慎独”的这一特征蕴含着人类的道德理性。道德主体对德性的知识使得他们意识到,个体的善有助于增进共同体的善,并最终保障个体自身。于是,道德主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使得其行为高度自律。第三,“慎独”具有实践性。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慎独的人,才能被称之为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去做,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满足于空谈,而不去实践,无论其道德知识有多么正确,无论其修身养性的功夫做得有多好,也于事无补。第四,“慎独”具有超越性,这是其最核心的特征。理解这一点要从道德所居的地位谈起。从道德与法律和宗教的关系来看,道德地位立于二者之间。较之法律和宗教而言,道德具有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因此,道德要下依法律规则的强制性力量,上诉宗教教义的超越性信仰,以求得其自身理想的有效性。在道德范畴中,“慎独”是最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概念,它以“道”为最终根据,从宗教那里寻求自身的合法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