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5-0070-05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非学科化到学科化、从非正规化到规范化的过程,既反映了时代特征、打下了时代烙印,又表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性规律。分析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的得与失,有利于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德育课效果的改进与加强。 一、德育课程设置的历史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建立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酝酿探索期(建国至20世纪60年代初)、课程建立期(1963年初到1966年初)、课程设置脱轨期(“文革”十年)、课程恢复发展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3年)、规范成熟期(1984年至今)。 (一)酝酿探索期 酝酿期:开展“五爱”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观念,是建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改造旧思想、旧道德,建立和发展新思想、新道德的具体措施。这一时期的有意义事件:一是1950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抗美援朝的政治教育》的社论,揭开了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序幕。二是1957年6月30日,毛泽东在接见青年团的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提出青年学生要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使“三好”成为高校学生的努力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三是1954年11月和1955年9月中共中央先后转批团中央关于加强对青年道德教育的文件,有效抵制了资产阶级思想对青年学生的侵蚀。[1] 83 探索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及时投入到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把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课列入了教学计划。而这一时期的有意义事件:一是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试行“高教六十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二是1964年10月28日,直属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提出:“把阶级斗争锻炼作为一门主课,将参加四清和军训正式列入教育计划”。这就以阶级斗争锻炼取代了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 (二)课程建立期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部理论课工作会议,确定高等学校建设“形势与任务”课的教育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形势与任务”课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领导,学校党委有关负责人、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学生政工干部共同组成“形势与任务”教研组,采取做专题报告、组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三)课程设置脱轨期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一时期推行的极“左”路线直接导致学校正常工作的瘫痪。取消了高等学校系统的政治理论课和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片面强调所谓“社会实践”、“开门办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社会为课堂”,培养所谓“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反潮流”的英雄,把青年学生引向歧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振荡和危害。 (四)课程恢复发展期 1980年5月,《中国青年》第五期登载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青年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由此,中国第一场人生观大讨论开始了,并且持续多年。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有着与社会青年一样的困惑与探求,而且更加热衷于人生的话题。因此从1980年夏季起,人生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并走进了一些大学的课堂。“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以及人生观教育的展开,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逐步得到恢复。 1980年4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 80-81由此,不少高等学校开始尝试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进行革命人生观的理论教育。同年6月20日~7月2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京津等地十四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大连工学院在会上介绍了成立“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室”和开设形势任务课、思想修养课的初步经验。思想品德修养课作为一种经验得到推广,更促进了各地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进行人生观教育。1982年10月,教育部又发出通知正式要求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通知说“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式得以恢复。[3] 248 (五)规范成熟期 第一,课程建设的规范时期——思想品德课程由三门必修课组成。198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各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通知》,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思想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以及美育等选修课程,进行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引导。1986年开始设立了“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随后十几年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各高校组织力量联合攻关,编写了一批符合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教科书以及配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