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党提出的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和深刻理论创见,突出地体现了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内涵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需要把它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德国工人阶级的杰出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在19世纪末说过:“目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种种丑恶现象,目睹宗教唯灵论和金钱拜物教对群众的腐蚀,我们痛心疾首。我们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逐步地、全面地、系统地实现我们的思想道德信念和核心价值!”以倍倍尔为代表的德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这一目标,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 由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紧密联系本国国情科学地论述并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一个创举。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以开拓的勇气和魄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团结和引领社会全体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的科学预测和理论构想。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它是实践经验的升华,是群众智慧的提炼,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提出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新的形势下鲜明地亮出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和精神上的旗帜;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成员的思想独立性和观念差异性不断增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明确地树立一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适应的价值准则,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因此,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先进文化的本质规定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形成和谐理念,为创造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中国特色,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首先,这个体系具有严整的逻辑结构和清晰的逻辑层次。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了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始终居于指导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使它能够涵盖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且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全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其次,这个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包容性和适用性。它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针对人们在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上日益呈现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特征,坚持用先进的世界观和灵活的辩证法来逐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它既体现先进性的要求,又反映广泛性的要求;既表达了共同的目标和愿望,又照顾到不同的群体和阶层,从而创造性地实践了马克思关于使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新基础”的科学预言(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1页)。最后,这个价值体系还具有很强的整合力、亲和力和感召力。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把远大政治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融汇在一起,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民族传统联系在一起。它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以及两者辩证关系的准确表述,特别是对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所作的科学界定,使我们与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划清界限,与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划清界限;促使我们去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开阔的胸襟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历史眼光、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既恪守原则又海纳百川的开放的体系。用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推进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同时,这个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必将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深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品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它不是脱胎于固有的套路和陈旧的范式,也不是源于抽象的思辨。它是鲜活的实践经验的提炼,是群众创造精神的升华,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来自实践、贴近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这个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于用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使这个体系的科学内容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真正认同、自觉践行。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通过百折不回的努力,让崭新的思想和正确的观念“渗透到群众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参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100页)。 通过富有创意而又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植根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和生活之中,这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关于理论如何转化为群众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判断时代特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准确把握亿万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确立的,从本质上说它具有无可争辩的理论彻底性;现在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个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各个具体环节上进一步得到准确细致的论证和阐释,如何使广大群众抓住它的要义和根本,从而使这个价值体系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切实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群众心灵的问题。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对策、经验和规律,并作出前瞻性的预测;特别是深入探讨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下,更好地处理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与全球文化生态乃至世界文明潮流的关系。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当也一定能够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