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5-0155-03 隐形德育是指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之分,没有显露的目的和定位概念,它把受教育者变为主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显山水,不露声色,让受教育者去自我感受,自我把握,自我领悟,自我提升,把受教育者引入正确的人生途径,进而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优良品质、远大理想的人。我们如果把整个德育工作比作一座巨大的“冰山”,那么,显形德育是那浮于水面之上的部分,它令人瞩目,但它只是冰山之一角。而隐形德育犹如冰山水面之下的部分,它隐而不露,不易察觉,然而却更加雄伟,更加壮观,具有更加巨大的潜能。 一、隐形德育的特征 隐形德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用的潜在性。隐形德育由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它是通过人们易受暗示性和强烈的归属动机而发生作用的,人们受到影响的大小往往受制于他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在隐形德育中,虽然受教育者获得信息的体验是直接的,但是体验的载体——信息呈现的方式却是隐含的、间接的。因此,它的传输机制主要是通过信息的暗示和主体的心理需要(无意识)发挥作用。无意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的某些反映有时未意识到的心理状态。在隐形德育中,教育者的这种无意识缘于他对教育的某些因素没有深刻的认识或缺乏控制;而对受教育者来说,这种隐形德育的发生与他的某些心理需要直接相关,主要表现为好奇、兴趣、安全、归属、从众、尊重、认可、成就感等。这些特征表现出隐形德育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中教育作用的潜在性。暗示,乃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的过程。暗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进行;二是用间接的方法。当信息以间接的、不易为人们发现的方式呈现时,信息的接受者“在缺乏足够逻辑根据的情况下导致信服地接受所提供的建议”。也就是说,间接的、隐含的方式使受暗示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而完全受某些心理机制需要的驱动,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自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这就是人的无意识在发挥作用。相反,如果信息以明确、显形的方式呈现,信息接受者免不了要对其进行分析、思考,结果可能是接受,也可能不接受,甚至可能是批判和对抗。可见,信息传递的隐蔽性、间接性与接受者的无意识、自愿性是暗示得以存在的基础,也是隐形德育最突出的特征。 2.载体的多样性。隐形德育的载体既丰富又多样,随处可见。它可以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也可以以人文环境为载体;可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也可以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可以以舆论导向为载体;也可以以规章制度为载体;可以以人际关系为载体;也可以以人格魅力为载体;可以以文化氛围为载体,也可以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可以以校园环境为载体,也可以以家庭生活为载体;可以以文艺演出为载体,也可以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可以以理论学习为载体,也可以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等等。但这些载体必须具备两个特征:其一,它必须是教育者设定的。其二,它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在显形德育过程中,教育内容是明确地、密集地传播着,而隐形德育只能靠一个一个的活动,一种一种的载体进行。这些活动和载体,在时间上不及显形德育及时,在频率上不及显形德育频繁,在内容和知识方面也不及显形德育密集,活动与活动之间,载体与载体之间,时而东,时而西,时而多,时而少,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校内进行,时而校外进行,时而集体进行,时而个别参加……因而更加分散,更加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正因为这种分散性、无系统性和不连贯性,给隐形德育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生机。 3.影响的广泛性。隐形德育不仅潜藏于各种活动,而且也隐含在显形德育中。它虽然很难形成集中的教育模式或系统的训练样式,但其发生作用的范围较显形德育更为广泛,内容不仅涉及到文化知识传授、生活经验学习,情感审美体验等,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人们的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隐形德育是一种无课堂、跨时空的开放式教育。在学校里,除了课堂正式学习的东西之外,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各种场面、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从形式上看,它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以是一种环境,可以是一种氛围,也可以是一个物件,如竞赛、娱乐、参观、座谈、上网、演出等,不拘一格,多种多样。从内容上讲,既可以是智育,也可以是德育,既可以是体育,也可以是美育,而且参加者不受专业、年龄和性别限制,既有“知”的教育,也有“行”的实践,并且是一个从“知”到“行”转化的过程,实现从“知”到“行”的一贯性,即通过各种活动使“知”变“行”,培养各种能力。 4.内容的实践性。隐形德育由于涉及到人的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人的思想中产生共鸣。每个人的生活过程本身就是德育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亲自的实践体验,人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在学校,隐形德育就是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践中、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为达此目的,可组织学生开展绿化校园,植树种花,打扫公共卫生等公益劳动;可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探望、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们做事干活;可组织“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和城市的社区、街道,既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又让其感受到他们大有用武之地;在教学中,还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辩论、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调查,从教室、书本里走出去,了解社会,了解实际;还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社会各种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的信息,建立德育网站,进行网上交流和心理咨询,使德育教育具体化,多样化,生动化,形象化,增加德育的吸引力等等。这些隐形德育的载体和途径都是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