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5707(2007)02-0008-02 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似乎陷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认识降低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低下的难以解开的结。到底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认识不高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降低,还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而引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认识不高,它们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谁为因,谁为果。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意义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首位、合力育德的“大德育”整体观念。这对于我们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对为什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首位的说明,也从根本上阐释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首位的内涵,不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较之于其它各育位高一筹。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真正含义在于,德资于才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只有成人,才能成才。实际上在德智体美各育之中,都共同承担着培育思想政治品质和品德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始基要素,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工作。换句话说,其它各育正因具有或被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其目的,赋予其培养人生命成长的内涵。 树立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首位的观念,必然要求我们科学地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干什么的,不研究什么”,这不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写照。这种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是非科学的。邓小平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它是科学”。[1]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非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同远离、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一样值得重视。与此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学科意识弱,也是影响实效性的一个原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是所有学校课程,尤其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的“功能观”。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其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一些文化论者以学术与意识形态分离为标榜,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竭尽批判之义。高校课堂上也出现了“话语系统的转换”。学术与意识形态分离的口号变成了为分离而分离的藉口。以至于一些研究和教学一再躲避现实的意识形态,包括社会现实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一味把学术与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思想成了某些人的“学术情结”,研究和教学都以是否远离意识形态为标准。他们多以对现实意识形态的批判表明非意识形态立场,谁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越多,谁就越有学问。这实际上已成了以否定马克思主义为标准的“教条主义”。正像个别学者表白的,只有抛弃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意底牢结”,才是客观的研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校文科教学中表现出的“冷漠化”倾向也不容忽视。他们不一定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但是可以不谈不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而且,对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听之任之,听任意识形态主导性、主动性的丧失。与此相应,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中缺乏对大学生科学信仰、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就成了不可小视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教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教师不过是传导知识的中介站,教师个人对于理想信仰的态度与此毫不相干。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强调广泛性、一般性的多了,而先进性、特殊性少了;对不同思想观点的介绍多了,而真正有说服力的释疑解惑少了。大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正确的引导,而我们一些课堂和讲座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些困惑。因此,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同样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是合力育德的“价值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工作的主要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我们应明确,学校的老师首先是德育教师,在实践中,要一方面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即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队伍更为广大的一切教师育人的热情。我们必须明确教书育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私务”,而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公责”。实际上,这既是教育本身元意义的要求,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教育原本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是人类教育的一大进步,但也留下了教育与生活脱离的阴霾,使得教育容易远离生活,生活也失却了教育的意义。从教育是人的生活,教育是为人的观点看,教育的“以人为本”是一种整体性的观点,或者说是一种理念。就是要从人的生活的原意义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理解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实质和内涵的集中阐释。教育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成为我们全部教育的整体观念和理念时,才能实现其目标。这也要求教育要从分离走向融合,即从人的存在方式、从人的生活本身理解教育的意义,把握教育的真谛。 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和教育一体的,把德育从教育的整体中分离出来是一大进步,但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和整个教育、教学整体割裂开的可能。我们应从教育是人的存在、生活方式的整体观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德育应当回归人的生命整体,回归教育的整体,回归人的生活。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整体教育分离的,被挤到了狭小的空间。口号越高,空间越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是向着融和的方向前进。显然,现代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增强了,更加注重其功能的全面实现。如果说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注重高教的经济功能,那么在其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今天,面对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不得不重视高教功能的全面实现。如强调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对异质文化的深刻理解,高尚的伦理观,理性地控制自我的能力,同情他人的心胸,服务社会的精神和丰富的人性等。[2] 在这样的意义上说,实际上高教全面功能的实现内在地包含了德育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由分离走向融合也是现代高教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长期以来,美国大学中有关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还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争论,关乎到对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问题。从根本上说,也是如何认识高教的功能问题。不过,美国高校的本科教育淡化专业的做法,实际上已说明了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当然,到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还是更注重专业知识,我们不应“非此即彼”,也不能厚此薄彼。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高教整体功能的实现的“全面性”,也说明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由分离走向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