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6)06—00 74—03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造成了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大学生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而且必将成为民族振兴的骨干力量,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为适应社会所需,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积极向上的有用人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当前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方法、内容与结果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学生与公共理论课教师为对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思政课”的功能、必要性、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模式的认识和建议等。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在问卷统计分析的同时,调研组与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多次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师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和意见,丰富和完善了调查资料,做到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调研更加科学、可靠。本次调研采用匿名方式,调研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2.调查内容与结果 按照目前“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设置,本次调研分思想道德修养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5个调研组进行。 (1)对于开设课程必要性的调查。学生对“思政课”开设必要性的认识,尽管不同课程有所差别,但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这些课程是必要的,详见表1。
(2)关于对教学内容的认可程度。问卷中67.5 %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变;78%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更新;82%的学生建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应增加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及事件的整体介绍,另有部分学生提出增加理论分析内容和有关人物介绍;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能够将基本形势和政策与观念、观点、方法及时事有机结合,以增强教学实效。从表2 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持积极态度。
二、调查显示问题的归因分析 经过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可知,目前在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僵化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课堂的组织形式不科学、学生学习热情低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冲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如贫富差距加大、就业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深层次矛盾,再加上国外一些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现象与现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部分原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度的降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的日益多样化,陷入了比较困难的处境。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社会转型加速与高校急剧扩招等矛盾的显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客观现实。社会环境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的片面强调以及对品德状况、理论素养的忽视,无疑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2.个人功利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等使社会出现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现象,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实用主义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等社会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1]。随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 把关注自身生存状态放在第一位,而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视为空洞无用的说教,学习功利性倾向严重。他们判断一门功课有没有学习价值的标准,只是看它对就业是否有用,如果认为某门课程对求职没有直接帮助,就会将其打入另册,而“思政课”往往被他们归入此类。社会生活多样化与个人生活理想化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个人选择职业的矛盾等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者自身的问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育者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既有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属性,同时也有学术性,要求授课教师能从学术角度做出独立性讲解。由于“思政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都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还有国际的、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民主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受到挑战。如何科学地解释现实,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理论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