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 (2006)06—0015—04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独立存在的。在实践中,个人接受他人、社会的馈赠、援助、支持等是不可避免的,个人应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心存感恩。感恩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感恩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自身生命和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人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需要。然而,当前社会不少人却出现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忘恩、情感冷漠、自我意识膨胀等现象。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早年曾在黄继光和邱少云所在部队服役的高健民,20多年来,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马加爵因打牌不和而杀害了四名同窗,在被捕后他也承认同学们与自己关系不错,而且有些还帮过他,可是他却并未因此心存感恩。另据对上海一小学一年级学生调查,“该班小朋友在家里常任性发脾气的占50%,对父母不会用礼貌语言的占36%,他们只知道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爱别人”[2]。这些都反映了当前社会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深入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深刻揭示其危害性,同时探讨有效的对策,在当前便显得异常的重要与紧迫。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 当代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一些人却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做事讲价钱,把自己的行为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来衡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曾发生了这样的一幕:一条游艇陷入了漩涡,剧烈晃动,艇上所有人都陷入将要落水丧命的险境,远处的一名船工肖楚红马上开着船前去营救。然而,几名被困的游客和同行获救之后均匆匆离去,而肖楚红却因为风浪太大,船撞石壁而落水身亡。在肖楚红牺牲后,不但没有一个获救者来肖家看望,而且被救的船工还居然否认肖楚红是去救人,说他是去抢客源的。“事实上,被救者共同的冷漠,基于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一个人不大可能义无反顾地救助陌生人,如果救了,也不可能是免费的。在他们看来,救命之恩,仅仅说声谢谢肯定不行,如果烈士家属漫天要价,恐怕在经济上难以负担。于是,他们刚刚逃离了死神的威胁就急于摆脱与施救者之间的联系。”[3] 可见,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会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其侵入学生思想道德领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同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而竞争是残酷无情的,这也难免会使人与人之间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与无情。 (二)学校教育问题。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而德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一些学校把德育看作应急措施,遇到上级部门来检查便贴出几条标语、拉起几道横幅来应付一下,德育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而德育长期以来又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却相对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同时,传统的德育以教师为中心,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德育方法,没有真正把学生视为有思想、有感情、有需求、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并充分尊重他们,从而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作为工具打造而较少关心其情感。 (三)家庭教育的不足。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误区。他们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希望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却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未成年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其中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得当前不少学生不会感恩、忘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四)感恩文化的断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封建社会那种对皇帝、上级的“愚忠”,对父母绝对服从的“愚孝”,已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逐渐消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在这新旧交替时期,许多学生开始迷茫起来,“在思想上,人们并未真正彻底地放弃儒家伦理道德,但又深感儒家伦理已经不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希望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在行为上,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大多数人既不能也无法继续墨守儒家伦理道德的成规,又不知道应该遵循何种新的伦理道德以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陷入了矛盾与迷惑中。”[4] (五)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它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相互交流。但网络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络上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聊较为普遍,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满足私欲。同时,一个人如果过多地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会导致有感情的人际交往的减少,提不起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