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6)11-0075-0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 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国家创新活力,培育民族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功能,努力为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人才服务。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置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科学定位,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改进和加强,要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而充实和完善,要为培养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重任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提供理论基础。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只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1](P636)大学阶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时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石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认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同时,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经常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从而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供思想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这是大学生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教学,在大学生中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要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同时,要激励大学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革命气概,懂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引导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又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努力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国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提供精神支撑。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理论,阐述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为此,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诚实守信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结合、良性互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P5)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竞争与合作、贡献与索取等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三要重视和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提高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科学的法律观念摆在重要位置。作为大学生自身来说,则应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健康等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