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势力抬头的背景下 ,在共同面临校内暴力、欺侮、不良行为、价值冲突等道德危机的状况下,当代日本中 小学道德教育和美英等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有一些共同点。一是都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 ,提倡普遍伦理或普遍价值;二是都强调道德教育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性;三是在 管理上都采取国家干预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不同, 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不同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仍然有其 自身发展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在保持明治维新以来 原有特色的同时,又带有时代的烙印。 首先,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面,仍然重视人伦关系、对天皇制的拥护、 重视国家主义和“立身出世主义”的教育,(注:饶从满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日本现代 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11月)第98~99页中指出,日本现代化过 程中道德教育的特点是连续性(包括重视人伦关系和对天皇制的执着与拥护)和融合性( 国家主义和“立身出世主义”的融合)。笔者受此启发,认为重视人伦关系、对天皇制 的执着与拥护、国家主义和“立身出世主义”是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自古至今的主要 目标与内容。“立身出世”源自日语,意指在社会上达到一定的地位。)但在表达上和 内容上有所不同。在重视人伦关系伦理方面,去除了1890年天皇颁布的《教学敕语》中 下对上、卑对尊等绝对服从的人伦关系,但仍然强调人作为社会成员必须注重的人际关 系和必须处理好与集体的关系。在反映1989年和1998年两次课程改革的《学习指导要领 》中,都强调从四个方面的视点(有关自己的内容、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有关与自 然及崇高事物关系的内容、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来进行道德教育。其 中,“有关与他人关系的内容”和“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都是关于人 伦关系的。在对天皇制的拥护方面,虽然已经和二战前有了很大区别,不再在《学习指 导要领》中提“效忠天皇”,甚至没有出现“天皇”的字眼,但天皇仍然是国家的象征 ,仍然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代表。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歌。日本国歌《君之代》是 从和歌《古今集》中选词,由宫内省雅乐课的林广宇1880年作曲,由外籍教师埃克特配 以和声并加以修改而作成。它一开始就以“吾皇圣明,泽被万载”的歌词和庄严肃穆的 旋律,使日本国民在“天皇崇拜”观的指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认同感。国旗 、国歌教育在二战前受到高度重视,在二战后也被保守主义的政府层层推进。1989年, 文部省规定各学校必须升国旗、奏国歌。1999年夏,国会又通过“国旗国歌法案”,将 “日之丸旗”和《君之代》歌定为日本国旗国歌。在重视国家主义方面,虽然已经不像 二战前那样提“忠君爱国”、“国体”、“家族道德”,但除了通过对天皇制的拥护来 强化国家观念外,还通过“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关系的内容”来强调集体精神和国 家利益。在强调集体精神方面,在1998年《学习指导要领》“有关自己与集体以及社会 关系的内容”中,要求小学低年级儿童“喜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中年级儿童“ 和大家合作,为建立快乐的班集体而努力”,高年级儿童“和大家合作,为建立更好的 校风而努力”;(注:[日]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9 0~93页)要求初中儿童“具有把自己看作是班级和学校一员的自觉性,和大家合作,为 建立更好的校风而努力”。(注:[日]文部省:《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 998年,第98~99页)在强调国家利益方面,要求小学中年级儿童“喜爱我国(日本)的文 化和传统”,高年级儿童“珍惜我国(日本)的文化和传统”,“热爱祖国”,“具有作 为日本人的觉悟”;(注:[日]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 ,第90~93页)要求初中儿童“具有把自己看作是日本人的自觉性,热爱祖国,为国家 的发展尽心尽力,并为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新文化作出贡献”。(注:[日]文部省:《 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98~99页)在重视“立身出世主义”教 育方面,继承自古以来的传统,主要通过“有关自己的内容”来培养儿童坚持、忍耐, 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精神。例如,在199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要求小学低年级 儿童“认为是好的事情的,就好好地去做”,中年级儿童“认为是正确的事,能够有勇 气地去做”,高年级儿童“树立较高的目标,并怀着希望和勇气、坚定不移地为达到目 标而努力”;(注:[日]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90 ~93页)要求初中儿童“怀着希望和勇气,向着更高的目标,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地努 力。”(注:[日]文部省:《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第98~99页) 其次,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方法方面,仍然强调1958年开始的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 结合的道德教育体制。文部省、学术界和各中小学一方面继续探讨道德课的教学,加强 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另一方面谋求道德课的教学和学校其他活动、 与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术界对道德教学理论的研究,这些 研究有的是西方理论的本土化,有的是日本土生土长的道德教学理论。其中,西方理论 的本土化主要以价值澄清理论、关心理论、道德两难教学法等理论在日本的本土化为代 表;日本土生土长的道德教学理论主要以综合单元的道德学习、结构化方式、综合计划 和再现构成法等理论为代表。而不论是以上哪一种教学理论,又因为注重在实践中的运 用和检验而得到发展。道德教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兴盛大大促进了道德课的教学,活跃 了课堂气氛,部分解决了道德教育不易教的难题。与此同时,文部省在1998年的课程改 革中,又通过强调道德课的作用和重点应该指导的内容,对道德课的指导提出了更具体 的要求等措施,加强了道德课的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此外,文部省从2002年开始向 全国的小学和初中发放道德课的辅助教材《心灵的笔记》,也表明了日本政府对道德课 教学的重视。凡此种种,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加强了道德课的教学,为加强和突出 中小学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显示出一定的国家干预性。例如,在 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方面,文部省都在《学习指导 要领》中给予了规定。但是,受世界教育改革的影响,受日本国内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 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也开始对这种大一统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其中,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简政放权,在对文部省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加大地方政府(包括都 道府县和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和学校的自主权。这些措施使地方教育委员会、学校和教 师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主性,对改变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和学校管理 主义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各小学和初中创建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道 德教育。 二、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和传播技 术的革新、职业领域的多样性和流动性、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等,都要求教育对教育思 想、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变革。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学生 的创造性、国际性及挑战精神等成为重要的教育课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带来 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青少年染上了不良行为,社会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在欧美和 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校内暴力、不上学、班级崩溃和欺侮等教育荒废和心灵荒 废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了影响学校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