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后地区农村道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中国向来有“文明古国”之称,享有“礼仪之邦”的声誉。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的社会公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和国民的整体水平。近年来,落后地区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但农村的道德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相反,却出现了某种“滑坡”现象,特别是社会公德的“缺失”最为严重。 1.公共场所举止粗鲁、不文明。在“日常生活中,以下哪些行为在你周围的人们中经常发生?”问卷调查里,“随地吐痰,擤鼻涕”(66.2%)、“随地抛撒,乱泼污水、乱扔废弃物”(52.9%)、“咳嗽打喷嚏不掩口鼻”(47.9%)、“乱说脏话粗话,高声喧哗”(46.7%)。从一个农民在自家庭院里的大喊大叫、随地吐痰、乱抛废物,到公共交往中的言语粗鲁、衣冠不整、不修边幅,这些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的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人们都习以为常并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2.缺乏对公共财物的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常常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破坏国家的交通、通讯、能源等重要基础设施。缺乏对国家公共财物的理性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调查中,39.5%的农民认为“在公共建筑、景物上乱刻乱划”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人将“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好处,私拿公家财物”(4.3%)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也视为可以理解的。 3.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对人们提出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农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当薄弱,缺乏环境道德意识的人为数不少。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等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并非偶然,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顾不得对环境可能形成的破坏。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 4.帮助他人、救人于困境的传统道德观念日趋淡化。从调查看,落后地区的农民总体上是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农民原有的淳朴的爱心和助人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不义之恶缺乏起码的正义感和义务感,对他人之难麻木不仁。 5.落后地区的农民总体上法治观念较为淡薄。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形成良好社会公共生活圈必需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从我国农村目前的社会现实状况看,由于生产力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再加之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思想的残余还没有清除,这就决定了农民的法治观念更为淡薄,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法盲”大有人在,遵纪守法的状况很不令人满意。农民公德意识的淡薄、公德行为的缺失,必将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给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加强农村的社会公德建设,强化和提高农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已成为当前农村道德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干一行爱一行”是爱岗的通俗说法。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民似乎理应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生产农产品,这是他们爱岗敬业的表现。在四川的边远山区,很多农民祖祖辈辈靠种田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平静但却异常清苦。在整个社会经济大发展中,落后地区的农民勤劳俭朴但又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这些地区的年轻农民开始走出山区来到城市,寻求一种新的生活。在“你家有几人在外打工?”的问卷调查中,81.2%的家庭有人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成为落后地区农民增加收入、改变经济环境的重要途径。 中国农民淳朴善良、诚实俭朴的这些美德在落后地区的农民身上现今仍随处可见。不过,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许多农民已走向市场。他们无论是务农、做工还是经商,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对他们的思想冲击非常大,一些人特别是外出打工回乡的一些农民务农经商中变得有些狡诈而不守信用。在“您对别人曾作出承诺,如果履行有困难,您会怎样做?”的调查问卷中,只有30.5%的人选择了“想尽一切办法兑现承诺”,61.0%的人选择了“向对方解释,求得谅解,在适当的时候补偿”,甚至有7.1%的人选择了“取消承诺”。从调查结果看,落后地区的农民总体上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思想还没有真正树立。 (三)家庭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尊老爱老、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落后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几乎没有,农村的老人又没有种田以外的任何收入,他们的晚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子女的供养。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怎样呢?在“你的父母是怎样生活的?”的问卷中,虽然绝大多数的家庭在尽其所能地通过各种方式赡养老人,但有21.9%的老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55.9%的老人是单独生活的,即使39%的“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里都还有婆媳不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 那么,落后地区的农民又渴望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呢?在“你希望与邻里保持一种怎样关系?”问卷调查中,有41.9%的农民选择“礼尚往来,平等互利,和睦相处”,这说明较多的农民在追求一种具有功利意义的人际关系。不过,纯粹功利的因素在邻里交流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有35.2%的农民希望“真诚相处,互相信任,关心帮助,共同进步”,这说明有不少的农民渴望并在追求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是可喜的。但是,有22.1%的人选择了“独往独来”,流露出轻视甚至否定社会交往的情绪,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并加以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