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4)01-0124-05 纨绔主义(dandyism)(注:dandyism在法文中的拼法为dandysme,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郭宏安翻译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将其译为“浪荡作风”;本文鉴于这个概念在后来的历史衍变中所获得的丰富的文化意味,将其译为“纨绔主义”。)作为一种凡俗的生存风格,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的英国,而它在审美语境中获得意义,是从19世纪初期的乔治·布鲁梅尔(1778-1840)开始的。布鲁梅尔是英国摄政时期一位中产阶级纨绔子弟,他蔑视本阶级平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沉溺于自身形象的完美和智力的优越。他的服饰的考究、讽刺的优雅、逸出常规的行为及绅士运动俱乐部等,激发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模仿,并启发了文学中的纨绔主义。[1](P6)随着1816年布鲁梅尔逃债到了法国,纨绔主义在法国也吸引了广泛的追随者,衍生出新的、更为理念化的形式。此后一直到19世纪末,经历了各种形态的不断发展,融会了英、法两国的文化因素,积淀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种种感受、情绪、意识,终于涵育成一种极富现代性特征的审美精神,渗透到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的审美诉求中。 然而国内学界对纨绔主义还注意得不够,在近年来有关审美现代性(注:审美现代性,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讨论得相当多、但至今尚未能确切界定的一个概念。本文借鉴周宪教授对这一概念的梳理,在广、狭两层含义上使用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广义上的审美现代性即是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步、并与之相对立的文化现代性;狭义上的审美现代性则指文化现代性的一部分。另外请参见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规划》以及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中的论述。)的探讨中也罕有涉及。为此,本文拟对英法19世纪的纨绔主义运动从渊源到流变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并进一步剖析纨绔主义的内在、外在矛盾,以反思审美精神在现代进程中的两难和曲折,并期待着把审美现代性的研究从“大话语”(large words)引向具体个案的剖析。 一、纨绔主义的演变 在英文中,dandyism来自dandy。dandy一词大约出现于18世纪后半叶,最常用的意思是:浪荡子、花花公子、纨绔子弟,但确切的语源不详。据艾伦·莫尔斯考证,北美独立战争时期流行的一首英国人嘲笑美国兵士的歌曲“Yankee Doodle Dandy”,直接关系到纨绔主义的起源问题: Yankee Doodle came to town Riding on a pony, Stuck a feather in his hat And called it Macaroni![2](P11) (歌词大意:吊儿郎当的美国佬,骑了匹矮种马进城来,帽子上插了根羽毛,叫它“麦克罗尼”。) Doodle是美国口语,指那些吊儿郎当的人,Doodle、dandy两个词音、形相近,它们又都与歌中另一个词Macaroni意思相关。Macaroni来源于意大利语maccarone,原意是“意大利通心粉”,歌词中显然用的是Macaroni的引申义:时髦男子、花花公子。稍后的1764年,一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社团在伦敦成立,其成员都游览过意大利,并且致力于将南欧时髦优雅的生活方式和服饰装扮引荐到英国来,名字也叫“麦克罗尼俱乐部”(Macaroni club),该俱乐部后来成为伦敦近代纨绔主义的重要发源地。由Macaroni到Doodle再到dandy,这一条衍生的线索应该说是可信的。 至1813-1816年间,“dandyism”开始被用于指称那些优雅时髦的浪子的趣味、作风、理念、格调等等,此间纨绔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应该首推乔治·布鲁梅尔。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1830)这一具有戏谑风格的长文里,专门讨论了布鲁梅尔式的生活风格,论及风雅生活对于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事物的完美性的追求,发现“风雅生活的核心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它条理清晰,和谐统一,其宗旨是赋予事物以诗意”。[3](P25)漂亮的布鲁梅尔则被他比作风雅生活中的拿破仑。[3](P31)这里所谓的“风雅生活”,根据巴尔扎克的描述和把握,其实就是最初作为一种生活时尚和生存风格出现的纨绔主义。 在纨绔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法国人于勒·巴比·德·奥里维尔(Jules Barbey d'Aurevill)做出的概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巴比称纨绔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生活理论”,[4](P59)在一个衰颓的社会中,它产生于“适当与厌倦之间无休无止的挣扎”。[4](P59)它的特色——或者说它的职责——就是对整齐划一、平庸、鄙俗的痛恨,相应的后果则是对新异的偏爱胜过快乐:“一直不停地制造意外——那些习惯于陈规旧俗的人所无法依据逻辑预料的意外。”[4](P59)由于认定“活跃意味着兴奋;兴奋意味着在乎某件事情;在乎某件事情就等于显示了自己低劣”,[4](P59)浪子们虽不无才智,却宁愿游手好闲,在他们看来,松弛懒散无疑是优雅的。柏拉图《会饮篇》中美貌放浪的少年亚尔西巴德,被巴比指认为浪子最早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