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顾:建国以来高校德育目标的定位 1956年,我们国家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为了体现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确定的高校德育目标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水平、实际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且身体健康、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准备随时保卫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1] 1961年,在总结了1958年后三年来高等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时学校教学质量降低,忽视知识分子作用以及劳动过多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我国确定的高校德育目标是: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 1980年,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振兴之路。高等教育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努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我国确定的高校德育目标是: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要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3] 1987年,为了适应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国确定的高校德育目标是:“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衷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提出:“还要从他们中间培养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4] 1998年,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国确定的高校德育目标是:“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 可见,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一直坚持以政治教育为重心,围绕“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为中心来进行。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高校德育目标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起了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 二、展望:“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德育目标的科学定位 1998年,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要求: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四个统一”思想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内容、过程、原则、方法等首次进行综合、提炼、归纳,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极大地开阔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视野;“四个统一”思想充满了辩证思想和创新精神,是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与青年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和成才需要的高度统一,科学揭示了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是对“五四”以来青年成长规律的科学总结,给青年学生指明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青年学生成长的指南。“四个统一”思想强调指出:青年学生要刻苦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的同时,要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愿当大任、敢当大任、能当大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青年学生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并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青年学生要把个人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青年学生要培养开拓求实精神,把树立理想与实践理想统一起来,不仅要有远大目标,而且必须懂得创业维艰、奋斗以成,要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实现人生理想。 200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五点希望”是新世纪培育人才的标准,是对毛泽东提出的“三好学生”和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理想、真理、道德和实践等视角对当代青年应具备的政治、道德、文化、思想素质作了有针对性的、明确的论述,赋予党的教育方针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出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当代青年努力的方向。我们知道,大学毕业生是作为“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因此,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6]江泽民反复强调,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人才培养的基本主线是德才兼备”[7]。在德的方面,江泽民指出:“实践证明,牢固树立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理想,并坚韧不拔地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不仅不会限制优秀人才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而且恰恰相反,只有在这种火热的奋斗中,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他们的生命价值才能更加完美地展现出来。”[8]在专业才能方面,江泽民指出:“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也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