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课程是与传统德育课程在时间维度和性质维度上完全不同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要揭示现代德育课程特征,必须对现代德育课程所指的“现代”作一个基本的界定,必须从德育课程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把握现代德育课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现代德育课程所指的“现代”的含义 在现代德育课程研究中,现代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直接制约和决定着德育课程的时空特点和性质特征,在学术界和日常生活领域,现代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性质概念”,包含着某种质的变化。现代相对于以往,它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但又与传统有着本质的不同。现代既反映了时代变迁的性质,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性质的差别。 现代德育课程所指的“现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而是从人们对课程现象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标示着人们对课程规律的认识程度,也体现着一种性质上的变化特征。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变化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根据这种划分,兼顾人类历史形态的划分,我们把德育课程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古代,即指德育课程的自发阶段,大致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历史发展时期;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近代,即指德育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时期,大致相当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是教育的科学化运动时期;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现代,即指德育课程的自觉建设时期,以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标志,德育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自觉发展时期。这是一个相当漫长而又充满复杂变化特征的时期。如上文指出,在近代德育课程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路径:一是在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现代西方德育课程理论和实践模式;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德育课程理论和模式。我们所指的现代德育课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的德育课程,主要是特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校现实运行层面的德育课程。或者说,我们是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德育课程现代化为背景来探讨现代德育课程及其基本特征的。 因此,现代德育课程既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德育课程形态,同时也寄托着我们对德育课程发展的一种期待,是一种新的德育课程理念、目标和价值。 二、传统德育课程(古代和近代)的基本特征 古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古代,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中,在给《诗经·小雅·巧言》“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作疏时,孔颖达首次把“课”与“程”联系在一起使用,“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法制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这一概念,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把课程理解为功课及其进程,即学生为了达到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德性而学习的功课和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 course),根据这个词根,最常见的定义为“学习的进程”。把课程定义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及其进度,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课程的基本内涵。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尽管没有独立的德育课程形态,但是,由于教育领域的分化不明显,因而德育课程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即指通过学校所设立的所有教学科目来进行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高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学校课程即德育课程。二是体验性。所谓体验性即指从学生学习的进程来构建德育课程内容,而不是以教师教授内容为德育课程设计内容,因此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做到“知”“行”统一。三是个体性。所谓个体性即指由于古代社会还没有建立近代意义的班级课制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内容联系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体现出一种个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也表明了当时的德育课程的局限性。 近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 近代德育课程思想的产生,是伴随着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知识教育逐渐进入课程领域,成为学校课程的主体和主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德育课程则渐次减少。德育课程从学校唯一目标、或者最高目标,深化为具体课程形态,最后演变成专门设立的道德科目课程(即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出现德育课程与智育、体育、美育课程并存的现象。西方近代德育课程主要特征是德育课程智育化,即用智育的方式进行德育课程建设。它是建立在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德育课程观念,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一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德育课程重视学生认知发展,而对学生情感、意志培养和行为养成注意不够。二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德育课程重视智育的德育功能,而对体育、美育等各种教育成分中的德育功能较为忽视。三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德育课程重视对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知识的教育,而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状况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