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的探讨,谈谈我们的一些见解。 一、对不同观点的简要述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争论较多的前沿课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教育者主体说。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 双主体说。此说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方面来说,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过程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的客体,双方的影响作用是双向的,分别构成互为主客体的两个认识活动循环圈。(注: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双向互动说。此说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施教起主导作用,但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认识、相互作用(即互动),形成合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注: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与此类似的还有主导主体说、交互主体说。 主体际说。此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注: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1年第10期。) 对以上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学说。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便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这种观点显然已经受到严峻挑战。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信息、情感上的双边交流过程,而“教育者主体说”恰恰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意蕴。二是把“主体”局限于实践活动范畴,而认为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不是实践活动,所以不是主体。这种观点,既不全面,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关于主体涵义的哲学规定。三是如果仅仅把受教育者放在被动接受教育的位置上,不仅对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不能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而且也不能对教育效果的千差万别作出合理的解释。 上述二、三、四种观点,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可贵的,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观点,具有启迪作用。比如第二种观点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微观结构出发,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运行程序中去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这种观点仅从一般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对两个主体横向并列平行表述,不易抓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本质,即未能具体分析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特殊性及其差异。又如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存在差异,虽然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主体地位相互转化的情况,但却机械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成教育活动流程和接受教育流程两阶段,并认为前一阶段教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一阶段接受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这种纵向分段说明交互主体和双向互动的观点,仍存在较多的不同意见。我们认为第四种观点更为全面周密。 从表面上看,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不同意见,似乎是概念之争,不同提法、不同表述之争。深层地考察,不难发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 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把问题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把它与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它的根本目的、发展走向联系起来考察分析。 二、确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际关系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既要首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尊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不同意义上的主体之间的主体际关系。这样去认识,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我们认清发展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迫切要求。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发展,把人类历史进程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在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使人彻底摆脱对物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自由个体,人的物化现象被克服,人与人的关系不再需要以物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再是财富,而是人本身,只有在这种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整体来看,人的主体性成长,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由局部人的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主体性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确立和弘扬,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充裕的条件;也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