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原指电路中电阻、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流的阻碍作用。心理阻抗指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所产生的抵触、排斥和反感情绪。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阻抗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认真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心理阻抗现象的有效途径,将心理阻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实事求是,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选择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取决于该内容能否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以及教育者能否打开教育对象的心扉,使之呈接受的心理态势。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分层教育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选择教育内容,避免脱离实际、无限拔高、“一刀切”的做法。在这方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我们不无启发。马斯洛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以上5种需要跨越了不同文化的国家,超越了各种社会形态。一般来说,人的需要层次是逐级递升的,低层次需要应优先得到满足。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人的优势需要也不尽相同,而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因此,应根据人的需要层次,设法满足人的优势需要,这样才能对人的行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下岗工人的温饱问题急需,此时他的生存需要是最重要的需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为下岗人员排忧解难,积极开辟再就业门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则下岗人员所感受到的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还有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相反,此时如大谈理想、信念,则会使教育对象产生反感情绪,形成心理阻抗。同样,对一个成就动机强,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人,仅从物质上予以满足,也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的放矢,分层次进行,与教育对象的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方能起到作用、发挥实效,有效杜绝心理阻抗现象的产生。山东小鸭集团的“书记大姐”李淑敏善于把“小事”当“大事”做,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她为年轻职工安排“生活妈妈”,与外地职工一起过年,为年轻人主婚,为加班职工送菜。在她眼里,思想政治不只是开会、做报告、学文件,还是细微的、点点滴滴的具体工作,还要能够“帮人忙、暖人心”。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教育对象怎能不爱戴、钦佩、拥护,最终从“亲其师”到“及其道”。 2.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选择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被教育对象所接受,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观念,再外化为教育对象的行为,关键要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如果我们忽视教育对象在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社会职业、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要求方面采取“一刀切”、“一锅烩”的方法,势必与教育对象形成“顶牛”、“对立”的局面,引起教育对象的心理阻抗。因此,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阻抗现象的重要途径。 正如人的相貌各不相同一样,人的心理面貌也各具特色。其中,最能表现出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和个性心理差异的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能力上千差万别。有人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有的人理解力强,举一反三,有人善于观察,明察秋毫,有人富于创造,标新立异。人们的气质类型和性格差异更是千变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做到人尽其才;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做到因势利导;根据人的性格差异,做到因人施教;根据人的思想差异,做到对症下药。比如,对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要采取心平气和、和风细雨的谈话方式和温和婉转的批评方式,切不可给火爆脾气“火上加油”;对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开诚布公,坦率直言,重在启发;对于“粘液质”气质类型的人,要循序渐进,指明利害,把理说透,给对方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可急于求成;对于“抑郁症”气质类型的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理解和耐心,以情动人,消除他们内心的种种疑虑和误解,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语气要轻柔委婉,不要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语言运用要准确、恰当、防止产生误解。只有“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人的心坎儿上,有效防止心理阻抗现象的产生。 3.以情动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 唐代诗人自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国古代也早就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之说。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情感交流过程,情通则理达。从心理学角度说,影响人的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感。如果对一个人尊敬、喜欢、爱戴,就会亲近他,信任他,服从他;相反,对一个人鄙夷、厌恶,反感,就会疏远他、排斥他、否定他。可见,要想改变人的行为,必须首先触动人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对教育对象付出真情,关心教育对象的疾苦,体察教育对象的痛痒,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给教育对象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才能感染教育对象,赢得教育对象,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情感,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就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和排斥,产生思想隔膜和心理阻抗。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对象会把教育者当成自己的对立面,凡事从反面去理解,把好话当坏话,把好心当坏心,把好事当坏事。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适得其反。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