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改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使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要求?这是各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国都在不同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国需要、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本文主要对美国的学校德育模式进行分析。以使我们在改进和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中借鉴其一些成功经验。 一、面向生活,学会生存的美国学校德育模式 美国是一个年轻国家,经济发达。少传统而重现实,但同所有西方国家一样面临着严重的学校德育问题,由此引发大量的德育研究,形成了种类繁多、方法各异的道德教育模式。但归结起来,道德教育的目标基本上指向培养年轻一代能够在当代社会设身立足,适应纷繁环境的能力。在美国学校德育中,主要依据三个主要的学术流派的观点来确立德育模式。 (一)依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确立的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和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认知和发展是这一理论的精髓。依据这一理论确立的德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提高道德发展水平,更加注意适应生活。该模式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是道德讨论课,教师提出一些道德两难问题,帮助学生正视问题所固有的道德内容,引导学生谈出他们所作判断的基本理由,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道理互相交流。二是通过渗透于社会学习、法律教育、心理学和性教育等课程领域的“隐蔽课程”活动,引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学习,掌握大量有关社会行为道德的准则。三是重新组织学校环境,以利于学生更加民主地参加学校管理过程,促进其发展。 (二)依据价值澄清理论确立的教育模式 价值澄清理论主张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灌输而是通过澄清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选择、赞扬和实践过程来增进富于理智的价值选择的。依据这一理论确立的道德教育模式将道德看作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认为道德教育是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能力的过程。价值观帮助人们进行选择,提醒人们哪些是最为重要的,怎样才能使人们至少具有某些价值观,以便更有目的、更稳定、更负责任地生活。该教育模式不采用灌输的方法,认为这样会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培养出所期望的自我负责行为,主张采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看清对他们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指针。该模式在帮助学生价值澄清过程中强调四个关键性的要素: 1、关注生活。使人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中的事情,如情感、态度、目的等,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一般问题。 2、接受现实。原原本本的接受学生的一切,包括观点、兴趣、情感等价值观,以使学生坦城地表达自己,但并不等于赞成。 3、激发进一步思考。在接受的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综合反省各种问题,鼓励他们(1)作多种选择;(2)更好地意识到个人珍视的东西,(3)更好的选择和珍惜日常的行为。 4、提高个人的潜能。通过价值澄清,可以使个人正视思考个人的价值问题,能更好的整合他们的选择、珍视和行动、有助于澄清技能的发展和自我指导能力的提高。 (三)依据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确立的德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面对价值观的教育,由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在美国五大城市进行近十年的现场实验与试点的基础上反复修改,于1986年基本定稿,开始正式使用,到1990年时,美国大部分公立中小学都开设该课程。 该方案的目的是(l)提高学生的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与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技能;(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还特别指出,培养负责任、可信赖的国民是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律水平,达到自我把握个人生活目标,能三思而后行、举止知果的公民。为实现这些目的,编制了一套系列教程。全教程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根据不同的水平,利用相当的资料和形式,使三个部分各呈特色且目的统一,在整套教程中强调诚实、真诚、勇敢、信念、公正、容忍、荣誉、人格、宽宏大量、善良、助人、言论自由、公民的权利与义务、选择自由、维护个人身份的权利、时间与精力的分配、机会均等、经济保障等。 这种道德教育模式的倡导者们强调要促进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化,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而不是纠正,因此道德教育课的教学除使用一般方法外,都注意倡导下列教学策略:(1)课堂讨论;(2)利用各种角色承担;(3)不使用真实姓名;(4)小组活动制;(5)教师的态度。 二、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征及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美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尽管不同,各有千秋,但都具有某些特征,因此对于美国的德育模式,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武器。分析、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促进我国德育工作的发展。 (一)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无论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还是价值澄清模式,都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为知识依托,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验、分析后得出来的。这种深厚的理论基础使道德教育有了客观依据,使教育对象明晰“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使教育对象感到更可信,更能引起共鸣和产生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