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与教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方面。如果处理不当,把二者对立起来,讲教育人时排斥尊重人,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批判”、“整人”的代名词,或者在人的情感、需要、利益的非理性因素受到关注的同时,忽略了教育人这一根本问题,又会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低格调,失去原则性。为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廓清尊重人与教育人的辩证关系,对于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尊重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表现,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事实表明,只有尊重人,才能有效地教育人。尊重人是教育人的基础和前提。 尊重人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处在领导者和教育者的位置上,而工作对象则处在被领导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但这种关系只是分工的不同,绝对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者在政治上是完全平等的。在政治上平等从根本上说,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份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只能是人民的公仆,而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是以领导者自居,高高在上,动辄训斥、役使、欺压工作对象,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工作对象的人格和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对象必然从心理反感逐渐发展为对立情绪。结果不仅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而且还会严重地脱离群众,甚至有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的危险。因此,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尊重人民,平等待人,不要以为是方法问题,而是根本宗旨或根本态度问题。 尊重人突出了情感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有人讲的道理,群众就爱听,并愿意照着去做;而有人讲的同样的道理,群众就不爱听,甚至反感。这里的关键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之间是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人最起作用的“影响源”有两个:一是父母。因为人一生下来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与父母建立了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二是教师。因为人的青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成长的,受到教师的长期熏陶,许多教师把自己一生心血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从而形成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也充分说明“影响源”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的激发和固化功能。尊重人,包括平等待人,尊重工作对象的人格和权利,也包括关心工作对象的冷暖疾苦,善解工作对象的具体处境和难处等。这种同情、支持、关心和理解,必然与工作对象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最终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成为“影响源”。有了这样的基础,无论表扬也好,批评也好,人们一般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讲理有人信,说话有人听,批评令人服,思想政治工作便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 尊重人强化了工作对象完善自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的显著区别在于其对象是人不是物。人有主体性,尤其当人把自身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与不良行为作为认识和改造对象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塑造时,这种主体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这是因为工作对象对能否接受教育,既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又取决于工作对象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践行的积极性,而且后者又始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呢?途径很多,其中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尊重人。仅就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尊重工作对象本身,就是承认工作对象具有主体性,即自我塑造时的主体性和用积极的自我去影响别人时的主体性。大量事实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承认不承认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承认主体性,就会想方设法地调动工作对象内在的积极性,把内因与外因统一起来,使工作对象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你学、要你做,到我要学、我要做。相反,不承认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就不能把工作对象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就没有办法把内因与外因统一起来,就会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而无工作对象的能动性。这样就把本来是双边活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单向传导,使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二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一项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引导人、帮助人、教育人的工作。它以转变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和调动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为基本取向,总是内在的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如果只尊重不教育,不仅从根本上违背了我们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初衷,无法完成党交给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而且也很难避免思想政治工作陷入软弱无力的境况。为此,在尊重人的同时坚持教育人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尊重人的同时必须教育人,是工作对象的本质属性规定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抽象的对象,但人的现实性并不抽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种本质属性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通过劳动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在生产自身物质关系的同时,还生产自身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生产着纵横交错的整个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印记。另一方面是人所创造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又反转过来制约人的本身。任何人的社会化过程都对现存的社会关系、社会精神生活、社会文化、社会传统、社会规范等不断领悟和内化,使人在规定地位和角色上对社会做出适应。这说明人不仅有能动性,而且也有受动性。毫无疑问,人的受动性离不开他律,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另外,我们所说的社会化人不是社会自然而然地化人。就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来讲,是社会有目的地化人。这是任何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一定要坚持的。如果一个社会,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能注入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不能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去培养接班人,那么,这个阶级就有消亡的危险。由此可见,要使工作对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必须从小开始,就要不断地引导、帮助和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