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人学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显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学的兴起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人”的理解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从哲学的高度上说清“人”。 人的需要。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1](P94)“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2](P82)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3](P326)人的需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主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是人的需要的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没有个人正当需要的基本满足,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的需要从其作用上又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享受需要的合理性,恩格斯也严厉地批判那种“苦修苦练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克式的共产主义”。[4](P406)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增强人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 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5](P130)重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主体性是活动主体在“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马克思历来主张把人当做人、当做主体来看待,要“绝对承认人格原则”,反对蔑视人,只把人看作某种“手段”。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体性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就是哲学所讲的个性。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始终是统一的,人的主体性越强,其个体性也越强,反之亦然。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是人对人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哲学中,人是分为个人、集体、社会等不同形式的。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简称“个人的价值”,就是个人作为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简称“社会的价值”,就是社会作为价值客体对个人的价值。能否满足每一个体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和合理程度的重要标志。自我价值是个人或社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对于自己的需要的满足。三种形式的价值在原则上是统一的,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才能有所享受;对于社会来说,只有重视个人的需要,才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共产党宣言》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人的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除人的某一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表现在,一是人的独特性的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马克思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时说,“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5](P42)二是人的自主性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自主性的发展,或者说,只有自主的人才可能是真正的有个性的人。 二、马克思人学思想观照下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人学的兴起宣告了实现人的现代化这一时代任务和主题,标志着人的现代化追求登上了历史的前台。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观照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似有以下失误与缺憾。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也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求个人对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服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个人利益、个性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漠视个人的虚假集体主义,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地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唯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权利,把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客体。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