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含义与形态 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人讲效益就是效率;有人讲效益就是效果;也有人讲效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与成果的关系。我们认为效益是行为和效果的一种关系。效益不同于效果,效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全部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产出和效益是客观的,但这种效益的存在和表现形态是特殊的。不能用经济学的效益模式来测量思想政治工作的产出和效益,必须应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效益的表现形态。 1.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直接的一面,又有间接的一面。一方面,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某个过程和阶段,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获得直接效益。一支歌,一首诗,几句口号,往往能够创造出人们预想不到的奇迹。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只能间接地表现出来,融汇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最终结果之中。然而在这些结果中,其它有形的因素和条件往往表现为直接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只能是间接的。因此,在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时,要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统一起来,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在间接效益上。 2.既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由于“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往复不断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和任期内,通过刻苦努力可以取得可喜收获。然而,由于人的转变,人的素质的提高不仅能够产出既期效益,更能够长远地发挥效益,而长远效益则是既期效益所无法比较的。例如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从既期效益看是否定了“两个凡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然而今天细细想起来这二十年中国改革和建设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借助于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巨大力量,而且在今后还将继续释放出能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是既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在多数情况下,既期效益不会很显著,轰动效应更难以产生。而长远效益则可以随时间的流逝逐渐发挥出来。 3.外在效益与潜在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有时具有可感知的外在形态,但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潜在的。在工作中我们常有这种感觉,有些工作开展之后,见不到效益,例如对青年一代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开始,反复进行等,外在效益总是不明显的。然而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了某种变化,如自卫战争,救灾抢险……无数青年能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投入于火热的事业之中,仿佛一夜之间人才辈出,英模遍地。这说明,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政治工作的效益具有积极性的特点,似乎不见成效,实则潜移默化,一旦外化出来,就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否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潜在的效益的客观现实性是不科学,不公正的。点滴积累,潜移默化是思想政治工作效益存在和表现的主要形式。 4.单一效益与多重效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过程的复杂性,决定其投入和产出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表现往往或是多方的原因,一种结果,或是一方原因,多种结果。这种特殊的因果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时而表现为单一性,时而表现出多重性。一方面的工作搞好了,从多方面获得效益;从多方面开展工作,集中在某个方面获得效益。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次工作可以产出多方面的效益,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近工农,发现课堂书本知识的不足,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努力方面……,这就是多种效益的表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是单一性与多重性的统一。 5.结构效益与功能效益。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需要借助物质的投入。然而在物质投入为常均不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从结构和功能方面获得效益。所谓结构效益就是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协调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得到大于全体人员个人工作效能总和的效益。在现代社会越是复杂活动,其人际关系结构对活动效率的影响越明显。不同的人,其协作的愿望,习惯和相容性都不一样,因此结构效益的弹性很大,可以从零到无穷大。所谓功能效益就是在物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物质投放方面,改进其投入的方式方法,得到大于原来物质投入的效益。现代社会,从事复杂劳动技术性劳动、脑力劳动的人,其活动效率的弹性很大。这其中,干与不干,能与不能,干得好与不好的问题都交织在一起,难以分清楚。在有些情况下,物质投入的增加可以收到一定的效益,然而物质手段的作用永远是有限的,改造物质投入的功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获得效益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思想政治工作效益是结构效益与功能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同一个效益的两个不同方面,最佳结构可以发挥最佳功能,最佳功能可以发挥最佳效益。 6.权威效益与感召效益。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和介入“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一定的权威性也会产生特定的效益。思想政治工作的权威是理性权威,不是让人们服从某种权力,不是以势压人,而是引导人们服从真理,以理服人。然而思想政治工作仅仅依靠权威是不够的,在一定情况下,主体的感召力也会产生特定的效益,甚至会超过权威效益。主体的感召力来自人的学识、品德、威信,忘我牺牲精神,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等等,也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权威效益是感召效益的基础,离开一定的理性权威,感召力就会背离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堕落成庸俗的人际关系。没有一定的感召力,权威效益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理性、真理会变成生硬、死板的教条,不易被人们接受。感召力效益表现在它可以改变理性真理的直接性,使其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东西,从而成为人的自觉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也不是有了权力和真理,就必然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