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巨大成绩: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了“两课”教育的时代性;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保证了“两课”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坚持把“两课”置于高校党委和行政的直接领导下,保证了“两课”实施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性;坚持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强化了“两课”的科学性。 五十年来,尽管在不同时期,“两课”教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两课”为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就目前而言,在一些高校和有关部门还存在重视不够,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但“两课”的作用,不管是对高校还是对学生来说,仍像空气和水那样不可缺少。这样讲并不过分。在我国,如果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两课”教育,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是可想而知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已说明了这一点。应当承认,现在“两课”所面临的精神文化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同空气和水一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社会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某些文化垃圾,都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两课”除了担负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外,还要抵制不良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让学生把“理论课本”与“实际课本”一致起来。因此,“两课”的效果,应当通过“两课”服务社会、培育学生和抵制不良影响的综合作用来考虑。 思想品德课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懂“实际课本”而发展起来的,它伴随改革开放诞生,也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临着拨乱反正、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性转折,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情况,研究、探讨不断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问题,在各地讨论、讲授教育专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意见。这一意见,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1982年教育部发出了逐步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1984年教育部制订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了课程体系;1992年将全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统一确定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1998年,经中央讨论,决定思想品德课作为“两课”中的一课。 思想品德课在历史转折中产生,在面向社会实际和满足学生需要中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拓展、更新的要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新人的重要方式;它继承了我国高校重视思想教育的传统,并在新的形势下使思想教育更加系统和科学。“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经常的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体现政治教育主导性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是根据社会转折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担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而创设的,是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努力完善自身的课程。“法律基础”是贯彻依法治国精神,适应法制社会要求,帮助学生规约自身行为的课程。因此,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与现实性,这既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 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形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互补与互动。政治理论课以其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思想品德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帮助学生驾驭人生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构成教育合力,形成了我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特色。 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思想品德课教材经过几次编写、修订,已经比较成熟,教师队伍经过多年实践、提高,已经比较稳定;教学活动经过反复探索、试验,已经比较规范。但是,思想品德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效果尚待提高,改革任务还很艰巨。 改革“两课”教育,提高“两课”教育效果,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高校党政领导要重视,政策上要有保证。要根据“两课”教育的特殊性,制订和落实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检查和评优的措施和政策,保证“两课”有一个良好的改革发展条件。二是“两课”,特别是思想品德课,要在改革中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思想品德课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研究探讨经济伦理和消费道德、知识伦理和高科技道德、生存伦理和环境道德以及竞争道德,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领域的价值的合理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其次,要针对现代社会彰显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充思想理论教育的功能。除了坚持正确导向,维护社会政治局面稳定之外,要探讨由社会竞争和经济利益差距所引起的矛盾和震荡,从人际层次和心理层次进行沟通和协调,为社会稳定提供思想、情感基础。同时,要根据现代青年学生的特点,探索综合、艺术、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更加符合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