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转轨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客观上,这一时期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打破,新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必然出现两种思想观念的“冲撞”。这种“冲撞”,可能出现闪光的火花,也可能出现暂时的裂痕。 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就是实现人的潜能最大化。在当前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的精神状态保持和发扬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文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得力的、与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状态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防止出现“新戏旧唱”的“断层”现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宣传思想工作者紧迫而艰苦的任务。 转型时期人们思想状况的基本特征 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与计划经济时期比,总的说是由简单转为复杂,由封闭转为开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元性。转型时期,一方面,多渠道的信息交流,立体式的思想沟通,使人们的思想单元体变成思想多元体。另一方面,人们社会角色的多变性,也使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人们的工作岗位已 不再是单一的务工、务农或务商,更不是终身依附于某一个单位,而是多变的。多元的社会角色,使人们在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培养和塑造了多元的思想观念。 2.敏感性。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人均劳、等分配的平稳生活,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浪花。人们对新体制的陌生,对所面临的改革带来的各种新事物的好奇,形成了较为敏感的思想特性。这种敏感性有时表现为非理性的,常能一触即发,形成共鸣。 3.超前性。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使人们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有了明确的了解,并希望加速转型。他们一方面表现为以明确的目的去积极推进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则有时表现为过急、过激,反而影响改革。 4.放纵性。体制的转轨,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国门大开。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使人们的思想犹如放开的闸门,放任自己,不愿被限制,被束缚。这种放纵性,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消极的将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例如,许多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了发展的意识,明白了竞争的道理,促进了观念的更新;也有一些人不顾党纪国法,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头信仰;在物质方面,钻法律空子,极端利己。 5.趋利性。转型时期工作重心的转移,政策的引导,“看不见的手”的趋动力,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向趋利性。这种趋利性,一方面表现为充分利用现行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创造物质财富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极强的投机性,只要有利可图,便不讲原则,甚至不择手段。 6.波动性。转型时期,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各阶层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处在不断探索、不断衡量、不断改变和完善的过程中,短期内很难稳定。这种波动随改革发展而起伏不定,有时会促进改革措施完善,加速成功的步伐,有时会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 7.固守性。转型时期,意味着破旧立新、继承与扬弃。这期间,更多地反映出了人们思想沉淀已久的、潜意识的“固守”行为。改革旧有的体制,必然使相当一部分已习惯了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生活方式的人们对新的事物不适应。我们是在走前无古人之路,有时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这就使那些“不适应”的人们更加深了对旧体制的留恋,对新的事物及未来体制的怀疑。例如,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一些老同志和相当一部分在计划经济时期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人,他们不希望改旧换新,喜欢用旧体制时期的思想观点去衡量变革中的是是非非。这种思想成为转型时期大变革中的阻力。有时也就因为这些人的固守性,使得一些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而延长了转型时期。 8.浮躁性。在变革中,旧的思想心态的平衡打乱了,新的思想心态的平衡正在调整之中,随着变革的推进,人们的思想有惊喜,有失落,有选择,有迷惘,缺少理性的思维,有时造成理想、信念、信仰和人格新的危机。 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与之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的改变,以永葆思想政治工作这只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看得见的手”的强大威力,进而再塑宣传思想工作的权威性。 转型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本着继承、完善、发展、创新和由弱改向强、由无改向有、由低改向高、由劣改向优的改革原则,针对现阶段人们的思想状况,我们认为,当前乃至整个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着重运用以下几种方式方法。 1.链条式。所谓链条,就是建立纵横交错、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不同群众由于各自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理想观念和认识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层施教,针对不同群体,建立有纵有横的工作链条。在横向上看,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群体都要形成各自的链条,并使这些链条齐头并进相互协调;在纵向上看,要形成自上而下层层加压、自下而上逐级负责的链条。这个链条顶端是“党政一把手”,末端是职工群众。并力求党政领导双位一体,一岗双责,否则,单靠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难以解决转型时期人们多变复杂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组织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