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13)04-056-03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差异和矛盾在相互交往中日益凸显,表现出尖锐的价值冲突,形成和维持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或者具有统一指导价值的规范体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1]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往往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价值世界呈现出“冲突”的状态。 一、大学生价值冲突日益加剧的表现 1.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冲突的主要表现。(1)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主体中的个体的主体地位凸显。大学生关注的问题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注重个体的主体地位,注重自我价值,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2)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取向冲突,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呈现出多元化。当今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产生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相对应的非主流价值观。在价值选择时部分大学生从个人利益出发,过分重视以单纯的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的价值,价值目标也就由理想转向现实,趋向多层次化。(3)高雅文化价值观与低俗文化价值观取向的冲突,价值主体的个体价值观念取向模糊。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出积极、消极两方面。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低俗化、庸俗化,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充斥大学生现实生活之中。[2] 2.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冲突的成因分析。(1)新旧体制的转轨。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广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个性的张扬,促进了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个人本位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滋生和蔓延,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兜售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对广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极大的冲击。(3)教育主体的离散。作为大学生德育主体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形成一种合力,具体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异向性、教育内容的矛盾性等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是高校的事,而学校又将学生道德品质低下归咎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而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4)大学生自身的特点。“80后、90后”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能异乎寻常地、热情地关注社会变化,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对传统保持着一种天生的怀疑和批判态度,容易陷入自我认识误区,引发大学生价值意识的淡化和内心价值体验的冲突[3]。 二、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价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传统德育模式在价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用,但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转型,传统德育模式的一些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它对大学生价值引领与价值养成功能的发挥。 1.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1)传统德育目标的窄化、理想化、泛化与功利化。德育目标过分突出德育的外在功能,忽视了德育的本性对人及人性提升的关注;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往往仅注意其高尚性和统一性,而对其确定性、可操作性和行为导向性重视不够。(2)传统德育功能定位的空与大。德育社会性功能具有功利倾向,过分关注德育适应现实的目标,缺乏对终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德育个体性功能具有工具理性倾向,较多地强调人们对规则的遵守,较少关注德育在提升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生幸福等方面的终极目标;德育教育性功能具有智育化倾向,在德育目标的设置上偏重于使学生掌握具体的道德规范、价值原则等可操作性的目标,对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缺乏操作性的目标强调不够。(3)传统德育途径和方法的单一。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单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和理论传授来实现德育目标,其途径与方法显得单一,因而学生的主动性也就难以激发出来。一是德育内容层次性不够;二是在方法上重视心理内化功能不够;三是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预测、选择、判断、决策能力;四是联系生活不够。(4)传统德育过程不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德育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是权威,道德的规范是权威,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这样,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5)传统德育教师的角色错位。德育教师承担着知识的传授型角色,既造成了教师自我的封闭,又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封闭性。 2.当前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缺失。在传统德育模式下,大学生价值教育逐步被工具化、功利化,退化了其应有的教化价值,使得大学生们面对价值冲突时不易找到自己的价值立场,或者具备了相应的价值意识却无力践行。(1)知识教育的价值遮蔽削弱价值理解。知识教育的霸主地位导致了对价值的遮蔽,知识教育培养的学生的价值取向易于趋同。但在多元价值时代,大学生在知识领域往往要面对多种不同的价值冲击。由于缺乏相应的价值教育,他们在评判同一事物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上可能大相径庭。(2)道德教育的价值失真阻碍价值判断。高校以自上而下的价值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育,过分地突出政治价值而忽视对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的价值失真,从而使大学生遇事缺乏价值判断能力,或随波逐流,或漠视主流价值。(3)价值目标追求的失衡限制价值选择。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也强调丰富精神世界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使之毕业后能服务社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泛滥,使受过高等教育熏陶的大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面前过于偏向前者。价值目标的偏向使价值选择丧失多样性,从而限制价值选择方向。(4)高校价值教育状态失常制约价值实践。我国的大学生价值教育,由于教学目标落实不力,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式时无所适从。尽管意识到所有的学校活动都能进行价值教育,但又无法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