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康佳杀出几个“回马枪”,颇引人关注。 去年12 月,斥资8亿港元,收购港方股份,作为我国最早一批合资企业的康佳,一举转变了身份:由合资变为国有独资。 康佳最初是以出口为主,1993年,康佳调整战略,打国内市场。今年,康佳又把收回来的拳头打了出去,先是在澳大利亚建专卖店,继而又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所,最近又将在印尼建厂。一派打出国门的架势。 康佳的产品特点是追求时代感,走城市战略。然而,从去年开始,康佳瞄上了农民,康佳产品要上山下乡。 康佳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赞许者有之,疑惑、怀疑者亦有之。最近,记者有机会到康佳,向决策者讨教康佳杀出“回马枪”的原委。 分与合都是为了发展 康佳能有今天,与合资分不开。这是康佳上下形成的共识。 康佳1979年与港方合资,而合资的好处绝不仅仅是引进了资金、技术,更重要的,更能发挥长远效益的是通过合资,形成了有康佳特色的管理和机制。 康佳的机制,特别是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在行业内外都有口皆碑,很值得一提。如干部的任免在康佳极其简单,今天你是经理,你坐在最后排,椅子是带扶手的,工资自然也比一般员工高。明天,一纸免职通知下来,你就收拾东西,搬到前排,让位给新任的经理,工资自然也马上降下来。 康佳现任公关部经理王璐对此颇有感触:“刚从内地到康佳特别吃惊,我的上司在我看来没有干错什么事就被免职了,而且没有人事先找她谈话。早晨一上班接到通知就收拾东西换座位。后来这位上级成了我的下级,她向我请示汇报工作,看不出任何心理障碍,这在内地想也不敢想。” 老康佳人说,这种机制可不是一两年形成的,而是十几年的合资经历,把观念生扳过来的。不要说用人机制,当初就是简单的劳动纪律,就没少下功夫。当时,港方管理人员管得严一点,我们的工人就敢指着人家鼻子骂“打倒资本家”。因此,是合资塑造了康佳,形成了康佳先进的机制。此后,康佳向内地扩张中,这种先进的机制又辐射内地,形成了“酵母效应”,焕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然而,随着康佳的发展,合资形式开始限制康佳的进一步发展。 康佳集团董事局秘书陈旭日认为,这种限制集中表现在技术和资金上。 港方从一开始就垄断技术,康佳只能用港方开发的产品,并只有少量技术人员参与开发,所谓参与也只是到香港去“打工”。他们从开始就力争建立自己的开发中心,但谈判非常艰难。最后,是中方以承包的方式建开发中心,虽然港方不得不同意,但在开发资金的投入上又受到种种限制。没有自己的技术,企业怎能走得远? 资金受到的限制更加突出。 陈旭日举了长虹和康佳的例子。 康佳1992年上市,长虹1994年上市,两个企业上市的规模都是2亿多股。 几年下来,长虹的股本已扩到十几亿,而康佳只扩到3亿多。 原因就是港方不同意配股融资。1996年仅有的一次配股,双方召开了12次董事会,最后中方使出杀手锏:不同意就单方认购,配股才得以实施。没有充足的资金企业怎么做大? 康佳的决策者说:任何一种经营形式都是为了发展,当它有利于解放生产力的时候,它就是适合你的,反之就应该放弃,哪怕它是金招牌、银招牌。 打外打内都是为了更大更长远的效益 由于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康佳近水楼台先得月,从一开始就以出口为主。1993年以前,康佳产品60%出口,最高的年份接近97%,每年的出口量都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5以上。 1993年,现任总经理陈伟荣上任后调整了战略,把拳头收回来,打国内市场。于是,康佳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由1992年的0.89%,一举上升到1997年的近20%,产销量、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二位,康佳品牌也由名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 刚在国内站稳脚,康佳似乎又“走回头路”,再打国外市场。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印尼、印度,一系列出口方案开始或即将启动。康佳的目标是:5年内,内销外销各占50%。 康佳的“出尔反尔”有他的道理。陈伟荣说,内销也好外销也好,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大更长远的效益。 陈伟荣说,1993年的战略调整是因为,虽然我们赚了不少外汇,但利润甚微。而更关键的是,那时我们一直是用美国、日本、欧洲的牌子出口,不仅利润薄,只能赚到3%的加工费, 而且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随着深圳人力成本的上升,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难,最终会走到死路,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1993年我们果断决策,开拓国内市场,而这一战略的最核心目的是塑造品牌。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个体户,不能只打游击战。 后发制人的康佳居然成功了,不仅坐上国内第二把交椅,而且陈伟荣最初“做牌子”的目的也达到了。在北上西进的扩张中,还意外地积累了低成本扩张的经验。因此,陈伟荣颇带几分自豪地说,我们重提开拓海外市场不是走回头路,而是更高层次的“轮回”。我们现在的外销战略是建立在实力、品牌基础上的,是真正的MADE IN CHINA。目前,在我们主攻的第一个海外市场澳大利亚,康佳的牌子已逐步得到认可,康佳的大屏幕彩电在当地销量列索尼、松下之后已居第三位。而利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机遇,我们在印尼低成本扩张的企业,6月就将投产。对于康佳用别人牌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