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纷纷导入CI和CS理论进入研究热潮之际,ES战略也悄悄潜入国内学者的研究领域。ES是英文Employee Satisfaction的缩写,即“员工满意”。ES战略是继CI战略和CS战略之后企业又一新的经营管理战略。 一、ES战略的基本含义 ES战略,即员工满意战略,是指以员工满意为核心,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全员的运作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的逻辑思路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员工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将促成员工强烈的工作意愿及其工作能力的发挥趋向峰值,员工出色的工作促成企业的良好运作,企业才具有足够的竞争力而立足于市场,才能得以长足发展。ES战略的重心是员工的需要,关键是满足员工的需要,方式是企业自身建设。 二、ES战略的起源和作用 ES战略最先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本来ES包含于CS之中,但日本学者和企业管理者们为了减轻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减少劳资纠纷,有意将ES突出来研究。ES战略近年在日本一些中小企业开始得以实施。 顾客满意的对象绝大部分是由员工创造的,员工能否创造出令顾客满意的东西,又决定于员工是否对企业满意,因而,ES战略是实施CS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同时,ES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和前进动力,这从前面提到的ES战略思想的逻辑思路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三、ES战略的出发点 ES战略的出发点是员工在企业范围内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亚泊拉早、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是人处于整个的需要,而企业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因而,在企业范围内,员工同样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具体体现大致如下: 第一,生理需要,即员工的吃、穿、住、行等,体现在对基本工资、作息时间、企业基础设施等要求上;第二,安全需要,即员工的身体、心理安全需要,体现在对工作设备工具的安全性、防护措施、卫生状况、企业就业制度、企业养老保险等要求上;第三、社会需要、即员工的友谊需要和归宿需要,体现在对集体团结、员工间理解和协作、员工舆论、感情联络等要求上;第四,尊重需要,即员工的人格、尊严和劳动成果不受损害和轻视的需要,体现在对员工间的行为,企业的奖惩制度和领导对员工的评价等要求上;第五、自我实现需要,即员工对人生的事业期望得以实现的需要,体现在对企业用工制度、激励机制、工作制度等要求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层次需要的内容和程度在或快或慢地变化,因此,ES战略的内容必须依据其出发点内容的变更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四、ES战略的基本内容 1、配备优良的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是劳动产出的必要条件,工作业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工具。劳动工具,除了要求其功能强、效率高外;还要从员工的需要来考虑,要求其方便适用、质量好、省时省力、安全系数高。应该说明的是,往往少数先进优良的劳动工具会令员工不快,如计算机无疑会使只懂算盘的员工感到尴尬。但这种现象是短期的,从长期来讲,员工终会满意于先进优良的劳动工具。在短期的不满中,则要求企业对员工进行说服、培训、指导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又会使员工觉得满意。 2、开展好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教育工作是员工满意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思想教育包括员工政治思想、团体精神、个人理想、人生价值取向、道德品质以及市场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企业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即根据企业员工存在的不同思想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第二,要注重灵活性,即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的教育形式,如形象教育、评比竞争、参观学习、当面语言交流、亲身实践等;第三,要注重功效性,即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应用“情”与“理”来进行思想教育。总之,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高政治素质,能团结协作,有崇高理想、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品质,还具有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的员工。员工也会因处于这样一个高素质的团体而感到自豪与欣慰。 除以上要点外,企业思想教育工作还要有明确有效的工作思路。中国一汽集团的“深进去,跳出来”思想教育工作思路值得借鉴。“深进去”就是思想教育工作深入企业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切实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跳出来”是指思想教育工作对企业经济活动起思想领导作用。这一工作思路获得了第八届“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评比委员会的首肯。 3、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企业是一个微型的社会,企业的内部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环境有软硬之分,软环境有文化环境、人际环境、舆论环境等,硬环境有工作环境、休息环境、娱乐环境等。 在软环境中,企业文化非常重要。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既要继承优良的民族文化,又要大胆借鉴外来文化,既要与其它特定企业文化有共性,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个性。良好的人际环境,是企业运作的润滑剂。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需要企业领导艺术般地协调,员工真诚地建立,全员金子般地珍惜。健康的舆论环境的营造,一要讲客观性,遵循党性原则;二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伤害员工,不能损害企业利益;三要为企业塑形象、树正气、树新风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