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大地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资本营运。这种经营方式,先从深圳、诸城开始,后发展到上海、武汉,现已成燎原之势遍及全国。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突破。推行这种经营方式,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对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和结构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企业都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营运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更新 “资本”一词,长期以来人们惧而避之,更不敢使用这一范畴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许多人以“资金”以代之。“资本”缺位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带来了误区,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增添了障碍。党的十四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上使用了“资本”这一范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以资本为纽带,实施战略性重组,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就把对资本的认识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沿着中央指引的方向,“资本营运”、“资本流动”、“资本重组”、“资本市场”应运而生。随之,资本营运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 首先,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即“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新观念。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排斥“资本”,谈“资”色变,承认“资金”,讳言“资本”,往往把“资本”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甚至视“资本”为洪水猛兽。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认识上对“资本”存在着严重误区。以往,我们只强调了“资本”的阶级属性,即马克思指出的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人们误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只能讲“资金”,不能讲“资本”。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国有企业的经营领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经营方式——资本营运。资本营运把国有资产作为“资本”进行运作,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史上的一大创新。资本营运象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们思想观念上的锁链。人们开始思考,对“资本”,不能只强调其阶级属性,而应同时强调其一般属性,抽掉“资本”的阶级性,其一般属性应该为“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是能够带来利润的价值”。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曾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借而言之,则可以认为,“资金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资金,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资金和资本都是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既然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那它就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其次,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的人格化”即“资本家”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的人格化”即“出资者代表”的新观念。资本营运需要有“人”来运作,政府在实施资本营运中,首要的任务是造就合格的国有资本营运主体,即“出资者代表”,以体现“资本的人格化”。一般来讲,政府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第一层次代表;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第二层次代表。国资委行使法律形式上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授权国资公司行使国有资产出资权和管理权,成为实际上的资本营运主体,或叫“出资者代表”。国资委对国资公司的法人代表实行年薪制,依据保值增值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强化法人代表对国有资产的关切度。“资本的人格化”正是体现在这里。有人误认为“资本的人格化”就是“资本家”。实际上,在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指自然人,而是指现代公司制的企业法人,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本的“出资者代表”,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有本质区别。 再次,资本营运使人们冲破了资本“流动”即“流失”的旧观念,树立了资本流动是资本增值的必备条件的新观念。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资本有两个本质特性:一个是增值性,一个是流动性,即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增值是目的,流动是手段。不流动就不可能增值;不增值,流动就毫无意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的本质特性在于运动,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生不出“金蛋”来。不能增值的资本就不成其为资本。私有资本如此,国有资本同样如此。国有企业实行资本营运和资本重组,必然出现资本流动。因此有人担心国有资本流动必然带来资本流失。实践证明,资本流动不等于流失,因为资本按价值规律进行流动,只是资本的实物形态变成价值形态进入市场重新组合,并不存在价值的流失。现实的资本流失是在操作过程中存在漏洞造成的。反之,资本不流动不等于不流失。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本,资产凝固化、资本沉淀化、设备闲置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资本长期不流动,既造成有形和无形磨损,又削弱优胜劣汰机制,使不少企业亏损负债日益加剧。而偿还这些债务,要么由国家财政承担,要么由企业资产冲销,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资本营运过程中,只要严格把好资产评估关、资产交易关和股金管理使用关,就绝不会造成资本流失。 二、资本营运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由国家经营,企业只是产品生产者,而不是生产经营者。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以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有企业随之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这是经营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如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不断萌生,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由生产经营型转变为资本营运型。这是经营方式的第二次变革。资本营运与生产经营相比较,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