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能够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吗?  

作者简介:
王化成(1963-),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理论、管理会计;毕紫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孙昌玲(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实证检验核心竞争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核心竞争力能抑制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表明,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通过提升主业业绩、扩大企业实体投资与金融投资收益率之差,降低金融化的“套利动机”,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金融化的“预防动机”,进而抑制金融化行为。研究结果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经济后果及企业金融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亦对如何规避企业“脱实向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3 年 05 期

字号:

      伴随中国步入经济转型期,我国人口红利减退,叠加产能过剩、外需不足、遇到“卡脖子”难题等不利因素,实体企业发展疲软,陷入利润率低迷的困境。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业开始展现其强劲的盈利能力。2020年,数量占比仅3%的金融企业净利润占比已稳定于45%左右的水平。在此背景下,许多实体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从金融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呈现出“脱实向虚”的迹象。通过金融投资获利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微观企业的一种投资决策,本无可厚非。但若市场上的企业都开始“务虚”而不再专注实体经营,无论对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抑或对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都埋下了巨大隐患。自2014年起,配置金融资产的非金融企业数量飙升,2007年非金融企业中配置金融资产的仅704家,2020年达到2441家,约占非金融上市公司的61.1%。持有金融资产的总量也从2007年的2317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2782亿元,增长率超400%。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资金“空转”而无法流入实体企业,无疑是对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沉重打击,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缓解实体企业金融化,防控金融风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金融化的本质是企业的投资决策偏好问题,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根源在于金融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短期回报高,经营主业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低,吸引力远不如投资于金融资产[1],即企业金融层面和经营层面的收益差较大。但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少有文章就如何缩小企业经营层面和金融层面的收益差这一根本因素对防范实体企业金融化进行讨论。

      缩小企业经营层面和金融层面的收益差,关键在于培育和巩固企业经营的长期盈利能力,企业若想在产品竞争市场上获取长期超额收益,往往离不开核心竞争力提供的支持[2]。国家高度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强调企业应精耕主业来谋求发展之道。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2022年8月,科技部官网公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并强调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在“新常态”阶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中国经济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跨台阶的根本,是企业增强主业、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举措。而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目前尚未有学者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探寻企业金融化的治理机制。

      一、文献回顾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及经济后果

      资源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能力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更深层因素。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备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时,就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2]。据此,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提高带来的经济后果,学者发现,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往往具备长期盈利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显性结果”。一方面,企业有效决策的积累所培育出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赢得极高的信誉,使得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等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增强合作粘性[3-4]。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强的公司更善于整合公司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使得公司每个业务都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抓住机遇,使其业务达到业内一流水平[2]。这类公司能以更高的价值或更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多消费者剩余,让用户更明显地感觉到产品给其带来的价值,这也正是企业能获取超额收益的根本原因[2-4]。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持续盈利性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观点,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证实。Duysters等[5]以技术专业化程度(专利专业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度量指标,发现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Zou等[6]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发现出口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分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定价能力对其竞争优势及绩效表现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王毅[7]研究发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组织绩效。

      2012年,中国证监会对核心竞争力披露要求的加强为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话题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场景,国内外涌现了一批关于核心竞争力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孙昌玲等[8]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度量指标,进一步证实了核心竞争力可以显著提升企业业绩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偿债能力、运营能力、降低经营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缓解代理问题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能显著降低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9]、杠杆水平[10]等,并能增强供应链的合作黏性[11]。

      (二)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目前,关于企业金融化微观层面动机的主流文献认为,“套利动机”和“预防动机”是企业金融化的主要动机。其中“套利动机”的观点认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超额金融收益[12-13]。“预防动机”的观点认为企业金融化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由于资金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减少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平滑公司的投资行为[14]。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金融化行为总体弊大于利[15],主要表现为“套利动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