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误正业”的员工反而“不务正业”?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晓龙(1976-),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马安妮(1996-),女,江苏镇江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上海 200444)。

原文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压力认知评价理论,以资质过剩感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多任务时间取向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以及挑战性压力评估和阻碍性压力评估的边界作用。通过对323份有效样本的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多任务时间取向正向影响员工时间侵占行为;资质过剩感在多任务时间取向和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挑战性压力评估和阻碍性压力评估分别负向和正向调节了资质过剩感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多任务时间取向通过资质过剩感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中介效应受到了挑战性压力评估的负向调节和阻碍性压力评估的正向调节。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的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员工面临的任务工作量和复杂度也日益增加。“996工作制”成为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企业延长工时,员工不断加班成为工作常态。然而在争分夺秒的时间压力下,员工占用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事情的现象却屡见不鲜。Ketchen等人的研究将这一情形定义为时间侵占行为(Time Banditry Behavior)。[1]142时间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员工个人和组织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高效地管理时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成为组织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时间侵占行为的前因变量研究主要涉及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在情境因素中,职场排斥、辱虐管理、同事不文明行为等负面因素均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产生促进作用;[2][3]33[4]在个体因素中,内部身份感知通过正向影响情感承诺能降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5]但鲜有学者对积极的个体特质是否会引发员工时间侵占行为做出研究。

      为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组织对员工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招聘时,组织往往更青睐能兼顾多重工作任务的“多面手”员工。这类员工有着较高水平的多任务时间取向,他们偏好于同时进行多件事情,并在任务中不断切换,不耽误各项工作进度。[6]有研究显示,多任务时间取向程度高的员工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元的工作情境,应对纷至沓来的任务也能得心应手,不断投入精力按时完成工作,并获得更多的创造性产出,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不误正业”的员工是否能一直高效投入工作?当他们习惯于在多项任务中不断切换,工作熟练度不断提高后,对从事的工作游刃有余,便会产生自身能力足以胜任岗位的感知。由于长期面对相似任务,他们会逐渐感到工作缺乏挑战性和意义,这种胜任感便会上升为资质过剩感。有学者提出,资质过剩能正向预测时间侵占行为。[7]508倘若组织不加以干预,员工将可能占用更多的工作时间去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从“不误正业”变成“不务正业”,这样不仅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而且也不利于组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因此,组织该如何利用好员工的多任务时间取向特质并合理开发他们的潜能?又该采取什么方式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时间侵占?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从资质过剩感这一视角探究多任务时间取向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表明,个体在缺乏挑战性的环境中非常容易滋生资质过剩感。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减轻其资质过剩感是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Cavanaugh等人根据压力的好坏之分提出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概念。[8]66挑战性压力能增加员工工作投入、提高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创造力,对员工个体成长和绩效有积极作用。[9][10][11]与之相反,阻碍性压力则抑制了员工的创造力,促使员工产生工作退缩行为,给员工带来了负面的影响。[2]员工感知工作带来的压力能否通过弱化其资质过剩感,减少其消极行为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本文引入挑战性压力评估和阻碍性压力评估,探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压力评估在资质过剩感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影响的边界作用。

      综上,本文将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多任务时间取向这一特质出发,结合资质过剩感这一个体心理认知因素,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进一步探讨挑战性压力评估与阻碍性压力评估在模型机制中的调节作用,以期为减少工作场所中的时间侵占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一)多任务时间取向与员工时间侵占行为

      时间分配是时间人格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它聚焦于个体如何安排自己生活与工作的时间,对个人发展和组织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Hall等人首先提出用“单任务时间取向—多任务时间取向”来描述个体的时间人格。[13]在职场中,具有多任务时间取向的员工往往在同一时段内进行两件及以上的工作,他们倾向于中断一项未完成的任务,转而切换至其他任务。[14][15]因此,在复杂任务情境下,组织更加认可多任务时间取向程度高的员工,但这一特质在工作场所中也容易存在潜在的负面影响,导致“不误正业”的员工反而“不务正业”。

      首先,具有多任务时间取向的员工倾向于在任务中切换,他们往往不会按照计划执行,因此多任务时间取向程度越高的员工在工作中越容易产生缺勤迟到等时间侵占行为。[16]112作为职场偏差行为之一,时间侵占行为是指员工在工作时间内进行非工作相关活动的行为。Brock等人提出了时间侵占行为的三个维度。除了迟到早退的传统型行为以及在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与同事聊天等社交导向型行为,科技相关型时间侵占行为在当今尤为普遍。[17]何玉杰等人的研究证明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员工时间侵占行为产生显著影响。[18]由于工作时间和场所的界限逐渐模糊,员工在家可以远程办公,相反他们也可能在上班的时候处理个人事务,因而减少了工作投入,占用了更多的工作时间。[19]270

      其次,根据资源保存理论,多任务时间取向作为个体特质资源,能够驱使员工并行处理多项任务,但是当工作量超出一定负荷,他们的资源也在不断消耗之中,从而逐渐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感到角色过载,甚至产生负面的工作行为。[20]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提出,个体在面临资源损失的时候,会主动采取措施防止资源的继续丧失。[21]518因而员工每天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情况下,处理多项工作内容的同时,由于资源的不断损耗,他们便会寻求主动机会占用工作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收发个人消息等,作为损失资源的补偿。个体通过采取在工作时间进行额外的休息,降低对工作的投入等防御机制来保存和保护个人资源,进一步产生了时间侵占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