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孟猛猛(1990- ),男,河南平顶山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和企业技术管理,北京 100084;雷家骕(1955- ),男,陕西西安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通讯作者,E-mail:leijs@sem.tsinghua.edu.cn,北京 100084;陶秋燕(1965- ),女,湖北应城人,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网络与成长、创新管理,北京 100101;焦捷(1972- ),男,辽宁辽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和企业国际化,北京 100084;李博康(1995- ),男,河南南阳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数字普惠金融,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科技企业频繁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制裁,如何提升企业战略柔性应对复杂竞争环境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动态能力理论出发,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吸收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战略柔性;(2)组织合法性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在组织合法性较高的情境下,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正向关系会增强。(3)创新氛围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战略柔性的关系,即在组织创新氛围较好的情境下,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10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19-07-18

      文章编号:1003-2053(2020)06-1067-09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着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地区的技术封锁和激烈竞争。同时中国改革开放走入深水区,国内企业开始面临高度动态和复杂多样的竞争环境。2018年中兴公司遭受美国芯片制裁后造成手机业务停摆三个月,缺乏战略柔性(strategic flexibility)让中兴无法找到可替代的资源,从而陷入危机,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因此战略调整变革能力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即战略柔性能够提高企业面对动态环境的适应能力。然而,2019年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把华为公司列入“实体名单”,禁止谷歌和AT&T等美国公司与华为合作。但是华为公司在早期战略制定时考虑极端复杂的外界环境,采用柔性战略,在出现美国制裁等情况下启动备用手机操作系统和芯片,并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取得40多个业务订单。华为业务受到影响却能够及时调整适应多变的竞争环境,避免陷入停摆危机。战略柔性是企业的战略控制动态能力,着眼于长期目标并具有系统性与环境互动的特点,能够适应动态环境并提高自身竞争力。Sanchez将战略柔性分为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个维度阐述企业的战略调整过程,最终通过产品创新应对环境变化和提升绩效[1]。战略柔性会提升新兴市场企业的国际化[2],而且Nadkarni和Herrmann发现战略柔性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3]和可持续竞争力[4]。在需求变化较快的情境下,学者Claussen和Essling认为战略柔性对企业是有益的,战略柔性高的企业更愿意进入新市场[5]。中国学者陶颜和魏江也检验了战略柔性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6],而且企业资源柔性增强,可以产生新的资源组合满足原始创新需求[7],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8]。因此从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战略柔性是提高企业产品创新和绩效并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能力,那么在当前的复杂竞争环境下,如何保持企业的战略柔性非常值得研究。

      从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来看,林亚清和赵曙明解释了制度支持对战略柔性的提升机制[9],制度支持能够为企业带来稀缺资源并增加企业的战略选择空间。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Bock和Geoge发现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能够提升战略柔性[10],知识管理能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1]。此外,基于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观点,Nadkarni和Herrmann认为高管的情绪稳定性和经历等个人特质也会影响战略柔性[3],比如在中国情境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战略柔性和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12]。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是组织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外部知识的动态能力,主要通过探索性学习、转化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完成对知识的价值识别、新知识创造和商业价值产出,因此吸收能力可以通过利用外部知识改变现有资源的适用范围并缩短转换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战略柔性。目前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中缺少对吸收能力的关注,因此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机制是重要的研究切入点。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上述问题,探讨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影响,以及外部的组织合法性和内部创新氛围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文研究贡献在于,首次以动态理论的逻辑框架解释了吸收能力对战略柔性的作用机理,从动态能力的角度理解动态复杂竞争环境下吸收能力的关键作用,丰富了战略柔性的研究文献。本文结果为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参考,科技企业应提升外部组织合法性并在企业内部构建良好的创新氛围,这有助于企业通过吸收能力来提高战略柔性,进而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吸收能力和战略柔性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在环境快速变化条件下,机会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13],而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在具体战略和组织过程的实质性能力(substantive capability),可以提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因此Wang和Ahmed也提出动态能力由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方面构成[14],强调企业对资源和机会的整合能力。Zahra和George认为吸收能力是通过外部获取知识并利用新知识创造商业产出的动态能力,包含获取和消化外部知识的潜在能力,以及转化和利用外部知识的现实吸收能力[15]。吸收能力聚焦企业对外部新知识和内部现有资源的利用,并通过组织学习的过程可以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绩效[16]。

      战略柔性是组织面对不确定、快速变化的环境迅速做出反应,并整合和重构资源、应对变化的能力。学者Sanchez认为战略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适用范围更广、资源转换时间短、转换成本低,即资源柔性;二是重新定义产品战略和配置资源链的再整合能力,即协调柔性,因此战略柔性也是动态能力的组成部分[17]。企业通过组织自身资源柔性的获取和协调柔性运用而进行战略选择,体现在应对重大且迅速发生的环境变化时对资源灵活运用的内在能力[5]。战略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创新文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18]和变革型领导,这些因素影响企业对内部资源的使用范围和整合能力。

      

      图1 以资源为导向的动态能力理论逻辑

      动态能力理论按研究逻辑分为以Teece和Eisenhardt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但都是从资源基础观出发,以资源为主导,强调企业不仅要拥有异质性资源,还应该具有异质资源的整合能力并与动态复杂环境相匹配。借鉴Eisenhardt和Zahra[19]的观点,企业具有相同的资源结构但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实质性能力”,比如产品研发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造成这种差异是因为企业的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不同,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20],因此吸收能力通过对外部知识的消化吸收改变了现有资源结构的价值。图1展示了以资源为导向的动态能力理论逻辑,企业通过对外部动态环境感知和机会识别,可以获得外部新知识资源,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吸收和利用也会受到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限制,这体现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把获取的外部知识资源与内部现有资源整合应用,提升了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重构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竞争策略来应对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即战略柔性增强。因此,战略柔性是以吸收能力为基础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