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视角下的组织行为研究理论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贵芳(1987- ),女,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温珂(通讯作者)(1977- ),女,山东济南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研究方向为创新战略、科技政策,E-mail:wenke@casisd.cn。

原文出处:
科学学研究

内容提要:

将行为洞察引入公共政策制定正越来越成为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组织行为研究成为创新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基于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文章分析归纳出了组织行为研究的五个主要理论观点,分别是:社会交换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组织支持感知理论、变革型领导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并对五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核心观点和演进做了简要介绍。概括来看,五个观点纷纷将研究问题聚焦在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且,都对文化、信任、认同等要素给予了足够重视。最后,文章探讨了将组织行为洞察引入我国区域创新政策制定的现实需求和可能性前沿。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20)05-0895-09

       今天,将行为洞察引入公共政策制定正日益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早在2010年7月,英国内阁办公室就率先成立了“行为洞察团队”,运行一年后的经验表明,行为洞察可广泛用于政策领域,并预计可在更长时间内带来更多潜在收益①。2015年始,德国②、美国③,以及世界银行④、欧盟③等陆续发表声明,指出行为科学正在教育、医疗、储蓄等许多重要领域重塑公共政策。2018年,OECD发布《反思区域发展政策制定》报告,阐述了行为洞察在区域发展政策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以往行为洞察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仅限于影响个体的选择架构,未来应将行为洞察的应用扩展至对组织行为的塑造,探讨如何促进区域和城市层面的创新发展[1]。可见,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经验和前沿观点来看,研究组织层面主体行为正逐渐受到国际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组织行为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组织内个体间关系、个体与团队间关系、个体与组织间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到当前应重点讨论组织间关系对组织行为影响的演进,其中,组织间合作行为是当前区域创新政策研究的热点与前沿[1]。现有创新政策的相关研究在分析组织间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时,多从市场逻辑出发关注合作背后的动机,如获取互补性资源、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等[2];然而,伴随着知识愈加复杂、主体日益多元的挑战,生态化创新和社会公平公正等日渐进入创新政策研究范畴[3],组织间信任对主体行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意味着,管理者和学者开始更多关注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能够真正促进组织间合作对主体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组织行为和创新政策的理论发展,当前我国仍落后于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当前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机会窗口,探讨如何通过更为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激发产学研各部门的创新,加深各方合作,助力我国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尝试应用CITESPACE、BIBEXCEL和PAJEK等分析工具,立足公共政策视角,系统梳理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洞悉本领域的焦点问题,揭示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逻辑,及时把握研究前沿,为促进组织行为洞察引入我国区域创新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准备。

       1 文献来源与简要分析

       文献来源于ISI的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笔者以“Organization Behavior”“Organization Action”“Organization Activities”和“Organize Behavior”“Organize Action”“Organize Activities”等为检索词,设置检索时间段为2008-2019年,聚焦“管理学”(Management)领域内类别为“Article”的文献,最终获得了一个包含8966篇关于组织行为研究的文献样本。数据下载日期为2019年1月24日。

       针对由8966篇样本文献构成的文献数据库,首先,笔者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刻画出组织行为研究的网络和前沿领域,如图1所示。结果显示,轮廓系数Silhouette值为0.6143(该值处于-1~1之间,越接近1表示聚类效果越好⑤),表明各个聚类内部成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Modularity值为0.7821(该值处于-0.5~1之间,越接近1表示节点越有集中在某几个领域内的趋势⑥),表明组织行为研究具有较高的模块化特征,意味着当前研究较为明显地集中在某些领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工作投入、行为、知识管理、可持续、战略、组织变革、创新、福利、团队、员工行为、工作满意度、组织文化等12个方面。其次,运用BIBEXCEL工具,笔者进一步对8966篇文献的619527条引文数据做了分析,提取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以作补充。考虑到有些高被引文献主要是对研究方法的讨论(如Podsakoff PM,2003、1986;Baron RM,1986;Aiken LS,1991、2003;Fornell C,1981;Anderson JC,1988;Bass BM,1985;Hu LT,1999;Glaser BG,1967;Nunnally JC,1978;Bliese PD,2000;Eisenhardt KM,2007;Yin R,2003),不适合作为分析组织行为研究脉络的样本数据,将其剔除后获得了25篇被引频次在200次以上的研究文献为对象(如下表1所示),借助PAJEK软件,本文绘制出了高被引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网络图(见图2),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是Blau的“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他提出的“主体之间关系的本质是社会交换关系”的观点在组织行为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对组织行为领域的核心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政策启示进行梳理,为把组织行为研究引入政策制定搭建理论认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