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实践归因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张毛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劳资关系等,E-mail:mail_ellen@126.com(南京 211106);胡恩华,管理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发展和劳资关系等,E-mail:ehhu710519@sina.com(南京 211106);张龙,管理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等,E-mail:lzhang@nuaa.edu.cn(南京 211106);王凌云,管理学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等,E-mail:helwly@163.com(南京 211106);单红梅,管理学博士,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资关系等,E-mail:shanhm710710@163.com(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在复杂的劳动关系形势下,减少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已备受关注。已有研究主要从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鲜少从工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作为工会与员工之间关系在个体感知层面上的体现,工会实践归因能够影响员工对劳资双方权力平衡的判断,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有重要影响。  在资源保存理论框架内,根据员工对工会实践实施原因的主观判断,区分出绩效提升和员工服务两种不同的工会实践归因,以情感承诺和工作压力为中介变量,基于两种不同工会实践归因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差异化影响机制构建整合研究模型。以北京、江苏和陕西的15家企业的268名员工的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Spss 22.0和Mplus 7.4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会实践的员工服务归因显著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并显著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反生产工作行为;②工会实践的绩效提升归因显著降低员工的情感承诺,但对工作压力和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不显著;③工作压力和情感承诺在工会实践员工服务归因与反生产工作行为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两种工会实践归因对反生产工作行为的不同影响,从工会与员工之间关系角度提供了减少反生产工作行为的新途径,凸显了工会在改革过程中与员工保持紧密联系的必要性,对引导工会、员工和企业各方共同构建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有重要价值。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修返日期:2018-03-21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334.2019.06.009

      文章编号:1672-0334(2019)06-0111-12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深化,劳动关系矛盾不断凸显,员工的怠工、破坏甚至对抗等反生产工作行为屡见不鲜,对企业健康发展造成损害[1-2]。理论界和实践界一直在寻求有效缓解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问题的途径。作为劳动关系各主体间的连结和协调力量,工会实践(如无特殊说明,本研究中的工会均指中国的企业工会)在改善劳动关系质量、减少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方面的作用引起学者关注[3-5]。

      但是,中国的工会实践既是服务于员工需求的“集体代言人”,也有协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职责,具有定位不清、边界模糊和角色冲突等特点[6],使工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断受到质疑。在工会与员工之间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员工只能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对工会实践的实施原因做出主观上的判断[7-8],即做出相应的工会实践归因。不同的工会实践归因导致员工对劳资权力平衡产生差异化感知,引发其心理契约的变化,进而影响员工的反生产工作行为[9-10]。以实证方法探讨工会实践归因对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工会实践因素对员工工作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为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改善员工行为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1 相关研究评述

      已有研究将个体出于自身主观感受、对组织实施相应管理实践的原因做出的判断称为归因,归因已被应用于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团队管理等多种组织实践带来的不同影响[11-13]。HARVEY et al.[14]通过元分析证实,归因在组织管理情景下对个体的情感和关系感知等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推进,研究者们呼吁,应从归因视角出发探索对更多组织管理现象的解读[15-16]。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中国工会实践的现实状况,本研究认为通过引入工会实践归因来解释员工的反生产工作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工会实践在劳动关系中主要发挥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根据已有研究,工会实践通过维权、关怀、参与等各种行为,扮演着为员工维权、为政府维稳和为企业维序的多重角色[17-18]。尽管不同角色间的冲突阻碍了工会充分履行维护员工利益的基本职能,引起许多批评和质疑,但多数研究已经证明,工会实践在保障员工劳动权益[7,19]、提高员工生产效率[20]和增进员工福祉[21]等方面都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但是,在减少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问题上,现有研究对工会实践的作用却各执一词,无法达成统一结论[4-5,22]。对于这一争议,通过梳理已有研究可以发现,除了当前劳动关系主体及其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劳动关系形势复杂等宏观原因之外,一个微观层面上的重要原因在于员工对工会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较大差异[23-24]。在现实中,工会实践既要服务于员工的权益和福祉,也要考虑为企业有序经营和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因此面临一定程度的角色冲突和定位不清等问题[18];加之工会是内嵌于企业的组织,工会实践政策多由企业和工会管理层共同制定后由上而下实施,造成很多员工认为工会实践并非出自对员工的真心维护,而是为了协助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25]。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把任何对自身有帮助的事物视为一种资源,且人们总是具有保护现有资源并获取新资源的动机。在资源不足或资源损耗的情况下,个体产生压力等一系列消极心理反应,进而采取减少资源付出等相应行动来避免资源进一步损耗;而资源充足或资源增益时,个体的压力感减轻,同时更愿意对现有资源进行投资以获取更多新资源,如增加工作投入以获得组织更大的认可[26-27]。由于工会具有参与企业管理职能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作用,员工把工会实践也视作一种可得的工作资源[21],因此,对工会实践的感知和解读直接关系到员工对自身资源状况的判断,进而对其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事实上,在日益紧张的劳动关系形势下,员工对工会实践能够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的期待越来越高。如果员工判断工会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协助企业提高员工绩效表现、维护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就会认为自身无法从工会实践中获取支持和保护等相关资源,从而感知到劳资双方力量失衡,产生失望和不满等情绪,由此减少对工作的资源投入,导致工作表现退步,反生产工作行为增多[28-29]。但如果员工认为工会与员工关系紧密,工会实践的实施动机是为员工提供劳动权益保护和生活关怀等服务,就会产生在劳动关系中被支持和被保护的感受,通过改善员工对劳资双方权力的平衡认知,促进员工心理资源的增加,从而更愿意增加对工作的资源投入,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质量均得到改善[30]。

      根据以上分析,工会实践归因是指员工对工会实践实施原因做出的主观判断,影响员工与工作相关的心理和行为产出。为了便于表述,在员工判断工会实践旨在帮助企业改善绩效时,认为其做出了工会实践的绩效提升归因;在员工判断工会实践旨在为员工提供服务时,认为其做出了工会实践的员工服务归因。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探讨这两种工会实践归因对员工反生产工作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及具体的传递机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