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5年,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的大势,作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即《中国制造2025》,旨在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十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该战略提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领域,着力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制造业的开放和发展水平。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制造业的标杆。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十个重点领域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就位列其中。因此,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中国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当前面貌的一个缩影,即大而不强、缺少关键的知识产权,目前仍主要处于产品和技术的引进阶段,产品和技术的输出才刚刚开始。因此,研究中国汽车企业通过国际合作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将有助于指导中国企业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目标和全面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汽车行业基本秉承“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然而,总体而言,这一愿景并未实现,丢掉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因此,中国行业必须对过去的发展战略做出反思。 二十世纪初,世界汽车产业创造了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体系以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发展转移和变革。目前,世界汽车产业从欧洲、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正向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汽车市场转移。转移的共同之处在于在优势市场需求饱和、竞争激烈、汽车产品开发费用和运营成本高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不得不在立足本国经营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和致力于全球化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引进来”战略是指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引进中国。“走出去”战略是指我国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目前,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生产配套体系,我国也连续5年成为世界销量第一大国,2006-2016年间的销售量从721.6万辆增长到2802.8万辆,年均增长率为14.53%,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从10.5%提高到28%。 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实践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引进来”战略的实施是我国汽车工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工业从1953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注重引进国外汽车工业的资本和技术的“引进来”发展战略、坚持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发展战略以及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海外建厂的“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也正在经历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跨国汽车公司经历过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自主模仿到创新的企业国际化,另一种是先引进技术、产品和品牌,再逐渐消化吸收,最终发展自主产品的企业国际化。后者是大部分汽车企业选择的国际化策略。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汽车行业“引进来”的国际化模式,并以吉利汽车和北京汽车的案例展开分析,总结汽车行业“引进来”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二、相关文献评述 对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欧洲和美国的大型企业正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相关的理论研究集中于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决定因素以及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化运营等方面。 在企业国际化的动因理论方面,Hymer(1960)首次提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1]他认为海外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关税壁垒、规模经济、产品和要素等原因导致的市场不完全使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其特定的优势进行海外市场投资,并从中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从而抵消东道国厂商的优势及其在陌生环境中经营增加的成本。垄断优势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和销售技能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由于企业规模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Buckley和Casson(1976)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从交易费用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关系。[2]他们认为知识、管理诀窍和技术专利属于生产过程的中间品,由于中间品交易市场的不完全使得交易费用过高,从而逼迫跨国公司必须利用内部市场来替代外部市场,以解决外部市场失效的问题。因此,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内部市场,并通过内部市场让渡中间品以及运用转移定价等策略增加公司的整体收益。 Dunning(1977)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3]他认为,除了前两个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还需要有区位优势,即相对于企业的母国市场某一国外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在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如果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