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企业资源水平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要比其他企业经营得好?随着企业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开始从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而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也成为解释企业之间绩效差异的主流理论。学者Wernerfelt(1981)认为,资源是用于企业发展的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总和,它包括了所有那些被视为企业优势或劣势的东西,并且与企业的产品不同,企业的资源则是更为重要的利润创造点;学者Barney(1991)认为,尽管资源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有用的,有些资源不仅会阻碍企业战略执行的有效性,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行的效率。由于企业异质性、生产活动的多样性、生产资料有限转移性的存在,只有那些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以及不可替代的资源才会使企业获得高额回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他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所能控制的,能够使该企业制定、执行战略效率和效益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流程、企业属性、信息、知识等,简而言之,就是企业在制定和执行自身战略时,可以利用的力量(Barney,1991)。可以看出,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的不同,而企业竞争优势也来源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以及不可替代的内部资源,进而产生了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没有任何企业能够不凭借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获得超额的企业绩效,但仅仅控制或占有资源却是远远不够的,对企业资源有效的、妥善的管理和运用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因此,持资源基础观的大多数学者也普遍承认企业竞争优势的提高,或企业绩效的有效提升并不仅仅来源于资源本身,而是更多的来源于对企业资源的有效运用的过程。组织二元性是企业通过平衡各种活动以在企业整体层面达到一致性和适应性的重要内在能力。学者Duncan(1976)最早将“二元”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领域,从企业组织的整体角度出发将其描述为组织内部的一种重要能力。这一能力不仅可帮助企业在当下运作,充分利用已经积累的资源,而且也可促使企业适应动态且复杂的外界环境,从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由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是有限且稀缺的,因此如何合理的平衡各种活动以对企业资源进行合适的分配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了影响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于组织二元性从企业内部能力出发影响“资源—绩效”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关系则在较为开放的企业经营环境下从企业外部角度来影响企业资源向企业绩效的转化。作为企业与外在商业伙伴(例如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各级政府官员获得联系、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管理者关系被定义为“企业管理者的跨边界活动,以及他们与外在实体之间的交互活动”(Peng & Luo,2000)。通过与外部商业伙伴所建立的商业联系以及与各级政府官员所建立的政治联系,企业更易于获得有益于自身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和有潜力的商业机会,从而为企业绩效的提高提供条件。因此可以看出,尽管企业资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已有研究并未明确解决企业资源如何影响自身绩效这一问题,即企业资源向企业绩效的具体转化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企业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机制,进而剖析企业资源对企业绩效的重要且非直接影响。 通过对收集到的176家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二元性和管理者关系在“资源—绩效”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两者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出发影响企业资源向企业绩效的转化。在理论层面,一方面,本文通过探讨企业资源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重要非直接关系,拓展了企业绩效驱动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剖析组织二元性和管理者关系在“资源—绩效”关系中的重要中介机制,丰富了资源基础观的理论内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源基础观单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提升企业绩效,获得竞争优势的不足。在实践层面,首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醒管理者重视企业的自身资源,注意自身资源的日常积累;其次,本文研究为企业开发企业资源,促进企业绩效提供了两条具体的实践路线,即通过组织二元性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管理者关系的日常构建,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最后,本文的研究更加进一步鼓励企业进行自身能力的建设,例如组织二元性能力的建立,以及也强调企业需要进行管理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从而为获得信息等提供基础和帮助,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提高。 二、理论与假设 1.企业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包含了企业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各种隐性知识,组织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对资源配置和独特能力运用方面的差异性。该理论强调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声誉、社会或政治资本等有价值的资源来构建出或维持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收益(祁伟,2014)。而在企业资源的分类方面,不同学者也有着相异的划分。例如,学者Wernefelt(1984)将企业资源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Barney(1986)则将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三类;Grant(1996)则将企业资源划分为财务、实物、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刘凌云和王浣尘(2001)将资源从两个角度划分,即传统生产三要素——人力、土地、资本,新型资源——科学技术、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等;另一个是依据企业对资源的关注和利用程度的角度进行划分,分为利用、关注程度较高的传统有形资源和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无形资源。 许多学者从企业资源的单个类别出发,探究了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例如,学者Filser等(2014)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研究了澳大利亚和匈牙利的中小企业数据,其研究结果发现企业的财务资源水平显著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绩效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学者Rodr1'guez-Pinto等(2012)通过分析136家西班牙制造企业数据,发现具有较高管理、研发资源的企业更容易达到较高水平的新产品生产绩效;Belso-Martinez等(2013)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或企业家自身的人力资本正向积极的影响外在资源对企业自身新产品绩效的影响;学者Grande等(2011)运用所收集到的数据验证了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创业导向对企业整体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学者O'Cass和Ngo(2012)的研究也发现,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市场能力是企业绩效的重要推动力。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资源基础观是战略管理领域主流的理论,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实证研究数量迅速增长,但是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研究仍然处于概念化讨论的范式中。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讨论企业整体资源中的某一种资源类型(例如财务、人力、信息等资源)来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缺少从企业整体资源角度分析企业资源丰富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当今经济背景下,单一考虑企业资源类别是不够的,还应结合企业整体的资源可用性,即企业整体资源水平,来判断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现有大多数研究将研究情境置于某一单一行业情境来检验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特别是,现有研究较少涉及企业资源向企业绩效转变的中间机制讨论,具体的转化路径尚不明晰。因此,从企业整体资源水平角度分析其对企业绩效的具体作用机制,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绩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