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网络联系强度与风险分担:依赖不对称的调节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崔蓓,王玉霞,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基于供应网络企业间合作风险和机会主义风险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联系强度的两个维度——结构强度和关系强度,探讨制造商供应商间联系强度对企业间风险分担的影响机制,并将依赖不对称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联系强度和风险分担的假设关系模型。研究发现,联系强度与企业间风险分担具有倒U型关系;依赖不对称对联系的关系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而对联系的结构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说明,企业间保持适度的联系强度有助于实现风险分担,适度的信任、互惠对依赖不对称对关系强度和风险分担关系的调节效应具有抑制作用,而结构强度和风险分担关系不受依赖不对称调节作用的干扰,即结构强度对风险分担起决定性作用。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字号:

       一、引言

       人类行为的根本激励在于减少不确定性(奈特,2010)。除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以获得预期利润,是供应网络管理的焦点问题(吴军等,2006)。供给不确定导致供应中断或延迟等,严重影响供应链整合战略的实施,是供应网络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许德惠等,2012)。在外包、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上游供应网络企业间资源、信息、技术等的相互依赖度大大提高,交融合作不断加深。但是,成员企业的利益诉求和经营目标存在差异,个体企业的目标和利益与合作企业、供应网络的整体目标和利益也存在冲突,由此形成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适应性问题构成重要的缔约障碍(威廉姆森,1996),导致供应网络原材料、产品、服务等供给的不确定。面对这一挑战,现有文献大多从完全契约的视角出发,强调以事前契约在主体之间形成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激励努力水平和协调供应链,来缓解或消除风险和不确定性(陈洪转等,2014)。在企业合作竞争的博弈中,契约的设计和执行影响双方合作的深度和风险分担的效率(Claycomb and Frankwick,2010)。但是,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也是导致不完全契约,从而引发合作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弥补正式契约的不足,通过一系列关系契约在企业间建立关系治理机制,促进合作义务和承诺的兑现,以缓解合作风险和遏制机会主义行为(Camuffo et al.,2007)。

       作为供应网络协同合作的重要机制,风险分担在上下游企业间优化资源配置(赵晓丽、乞建勋,2007),改变供应网络风险分布(Tang and Sodhi,2012),激励企业努力水平(彭红军等,2013),以合作来缓解或消除风险和不确定性。基于经验观察和理论研究,已有文献指出联系强度(tie strength)作为体现关系嵌入特征的重要维度(陈学光等,2010),对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杜亚灵、尹航,2015)。但是,在由制造商和供应商组成的供应网络中,对于如何实现风险分担机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制造商供应商间连接关系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现有文献还缺乏清晰的认识。现有研究多从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等角度探讨联系强度的作用机理,弱联系(weak tie)代表松散、稀少的合作关系,具有信息桥的作用,有利于企业了解市场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Uzzi,1997;Kim and Choi,2015);强联系(strong tie)是供应链企业间通过长期交易和互动建立的基于信任和互惠的合作关系(Lowik et al.,2012),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现有资源和未开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王世权等,2012)。但是,在制造商供应商连接关系中弱联系和强联系仅占少量份额,占最大比例的是市场交易联系,企业所需的大量产品、服务等是通过短暂、松散的市场交易联系来完成交换的(Uzzi,1996)。此外,在供应网络中,当嵌入达到一定的阈值,企业过度地依赖强联系,夸大企业间信任、互惠承诺和信息共享关系(杨震宁等,2013)。本研究将这种企业间连接关系定义为过度嵌入联系。社会关系嵌入的强度不同,企业间联系强度也呈现出迥异的交易特征。网络理论(network theory)认为嵌入改变了企业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动机,使企业偏离狭隘的自利动机,通过信任和互惠发展长期关系。在已有文献经验观察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供应网络制造商与供应商间双边关系的视角,探讨不同联系强度下风险分担的状态和特征,分析联系强度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间协同合作是主体出于获取外部资源目的的策略性行为,企业对外部资源的需求构成了主体对外部环境(供应商、制造商、顾客等)的依赖。当依赖不对称时,不同企业就会产生迥异的相对权力,依赖程度相对较小的企业则可能利用权力对另外一方施加影响(Touboulie et al.,2014)。所以,联系强度度量的是交易双方关联关系和内聚力的强度,依赖不对称则表征了企业间连接关系的平衡程度,二者反映了企业间关系的不同维度。在给定的联系强度下,企业间相对依赖程度可能具有异质性的特征。因而,依赖不对称是影响企业间连接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分析联系强度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依赖不对称作为调节变量引入联系强度和风险分担的假设关系模型,研究依赖不对称与联系强度的交互作用对风险分担的作用机理。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供应链协同合作的重要驱动因素(Wong and Boon-Itt,2008)。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下,风险分担是交易关系建立时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静态分配过程,企业通过契约设计来明确风险分担比例和权利义务。然而,在主体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企业不可能完全识别运营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就不能在契约中明确各种或然状态下的权责,由此导致的契约不完全为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空间。所以,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间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担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不仅取决于通过正式契约明确的条款和合作流程等,还取决于交易过程中双方基于信任、互惠的协同合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从两个维度——结构强度(structural strength)和关系强度(relational strength)来界定上下游企业间连接关系的强度——联系强度(Krackhardt,1992;Hoetker,2009)。在供应网络实践中,制造商供应商通过长期交易形成的工作流程和界面,构成了企业间互动的规则和规范(Eisenhardt and Schoonhoven,1996;Zollo et al.,2002),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共同解决问题(Hansen,1999)。组织间的运营界面(operation interface)作为供应网络协同合作的连接点(contact point),对风险分担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将联系的结构强度定义为上下游企业间沟通和交货的频率、合作紧密度、多重性等,反映了供应网络中企业间交易界面的有效性和交易行为的效率(Astley and Zajac,1990);风险和不确定性越高,信任对企业间协同合作的促进作用越显著(Granovetter,1973),所以,企业间的信任、互惠等因素构成了风险分担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杜亚灵等,2015)。信任、互惠等是衡量联系的关系强度的关键指标(Stanko et al.,2007),所以关系强度是影响风险分担的重要变量,反映双方资源交换和协同合作的动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