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至7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不断加强,西方国有企业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宏观调节的重要手段,它在主要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较快发展。 但7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进入80~9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经济面临“滞胀”困境以及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西方国有企业除少数盈利外,大多数都出现了严重亏损。为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西方各国采取了种种对策,包括引入竞争机制和对企业重组等,并已收到一定实效。其中的某些经验对我国改变国有企业亏损状况,不无借鉴之处。 西方国企亏损状况 从经营情况看,西方国有企业并非全都亏损,盈利较多的也有。例如, 英国国家天然气公司和法国圣——戈班公司就是两个重要实例。 1986年,英国国家天然气公司销售额达117亿美元,净盈利10亿美元。 法国圣——戈班公司1982年收归国有,1986年销售额达115亿美元, 净盈利1.82亿美元。然而,从整体看,西方各国国有企业都出现了亏损,而且亏损面很大。 通常说来,西方国家除了非法人公共机构以外,国有企业亏损情况也不相同。 有的国家的国有企业从一成立就出现亏损,而且一直很严重。例如,日本国家铁路局(法人企业,简称国铁),自60年代初期以来年年亏损,仅1980财政年度便亏损10084亿日元, 约占当年度国铁营业收入的30%。1992年,日本国铁累计债务已达30万亿日元,称之为万年还不清的债。 有的国家的国有企业开始一直盈利,但到70年代中期后,由于种种原因,才出现较大亏损。例如,意大利最大的3 家国家持股公司——伊里、埃尼和埃弗米,在70年代中期前盈利状况一向较好,由于70年代中期后经营不善,加之其它原因,从1975年至1985年,几乎年年亏损;又如,70年代中期前西班牙的244家国有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盈利, 但70年代中期后则出现逆转,仅1981年,西班牙244家国有企业中便有200家出现严重亏损。 一些企业收归国有前是亏损的,但国有化后依然亏损。例如,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收归国有前曾是一家大型私人汽车公司,由于亏损严重,法国政府将它实行国有化,然而国有化后,亏损局面仍然没有彻底改观。 一些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后仍然亏损。按一般看法,亏损企业私有化后应该盈利,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后,也有一些企业的亏损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西方国企亏损原因 70年代中期后,绝大多数西方国有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而且亏损日益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经济条件的变化。为了社会安定和缓解失业问题,战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兴办了大批国有企业,以维护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正常运行。而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必然把国有企业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也有必要承担企业亏损,并为此付出严重代价。然而,国家为国有企业承担亏损,是随着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变动的。从战后至7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期内,西方各国均实现了经济较快发展的目标。经济的较快增长,一方面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政府利用税收手段为国有企业减免税,这实际上等于增加企业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国有企业亏损;另一方面,国家凭借手中掌握的巨额资金,对国有企业提供直接和间接投资,还为亏损企业提供各种补贴,使企业亏损情况显得不够突出。但当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萧条后,厄运便降到了国有企业头上。随着西方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减少,政府已经没有能力为国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国有企业财政收入也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缺乏足够的资金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补贴,企业资金来源也就陷入严重困难,亏损情况势必日益加重。 国有企业的非盈利性质,只能使其亏损不断加重。长期以来,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都具有非盈利性质。实际上,这些企业已成为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它表现在:一、国有企业实行的不合理价格政策,导致企业连年亏损。一方面,国有企业总是以低价向垄断企业提供廉价动力、原材料和运输服务,使自身蒙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又不得不高价购进垄断企业的机器设备和其它物资。国有企业实行的这种低价政策,尽管有利于私人垄断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却使国有企业长年出现大幅度亏损。二、在经营业务方面,国有企业常常把亏损项目留给自己,而把赚钱的项目让予私企。例如,美国、日本的国有铁路部门之所以经常亏损,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总是把盈利的线路让予私人铁路公司,把赔本的线路留给自己。又如,西欧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基本上都由国家经营竞争激烈的国外航线,因为这些航线经常赚不到钱,却把盈利的国内航线让予私人航空公司。因此,在低价售出、高价买进以及经营业务不利等条件下,国有企业在基础工业部门只能维持亏损性生产。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运转不灵,也是亏损的重要原因。在西方国家中,尽管德国、瑞典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比较灵活,但大多数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既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也无助于亏损程度的缓解。战后一些西方国家对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的直接管制并给企业一定自主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1 )国家垄断阻碍了企业竞争。目前西方的国有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公司。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由国家收购,不愁没有出路;国内市场受到国家保护,不仅在本行业没有竞争对手,而且对外也缺乏竞争力。对此,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早在1987年就发表评论指出,“国家垄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竞争的开展,一旦遇到外部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国有企业就败下阵来,它是国有企业日益亏损的一个重要因素”。(2 )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不如私人企业。一般说来,私人企业经营较为灵活,效率较高,因而企业盈利较大。对照之下,国有企业经营比较死板,效率也较低,因此盈利较少,甚至经常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