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正在被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广泛采用。与传统的银行信贷相比,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因为上下游企业间密切的业务联系与及时的信息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1]在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而,商业信用的使用极为普遍,它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超过了银行信贷。[2] 虽然商业信用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融资方式,但它的融资规模和期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现有文献发现,企业的银行贷款规模、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内部因素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都会对它们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产生影响。[3][4][5][6][7][8]但现有文献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都忽略了商业信用的提供方——供应商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供应商—客户相对谈判能力的大小是刻画二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9][10][11][12]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会对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10][13][14][15]作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越强,客户将在双方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获得商业信用的难度可能越大。相对于其他的影响因素,供应商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可能更直接,影响程度可能更大。因此,关于供应商谈判能力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借鉴已有文献的做法,[9][10][11][12]本文采用供应商集中度来衡量供应商—客户关系,研究它对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与融资期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应商集中度越高,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越小,融资期限越短,这一关系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均存在。这一结果表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越强,企业获得商业信用的难度越大。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当企业能较容易地获得银行借款,或者企业所在地的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时,供应商集中度与商业信用融资规模、融资期限之间的相关关系会显著弱化。这表明,当企业具有较好的替代性融资渠道,或处于更发达的产品市场时,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对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程度会下降。 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因素,发现供应商集中度可以显著影响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和融资期限,从而丰富了商业信用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其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会对客户的具体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为波特(Porter)的供应商议价能力理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再次,本文发现替代性融资渠道与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对“供应商集中度—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关系具有显著影响,表明供应商对企业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从而为波特(Porter)的理论提供了延伸证据,也拓展了商业信用的替代性融资渠道方面的研究。同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我国的信贷市场以及产品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 本文后面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设与检验模型;第四部分是样本与描述统计;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第六部分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信用产生的原因,现有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理论:一是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理论,包括降低交易成本动机、[16][17]价格歧视动机[18][19][20]和质量保证动机。[21][22][23]该理论认为,企业使用商业信用是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或平抑市场波动,以实现近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及远期的经营目标。二是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理论,包括融资比较优势理论[5][24]和信贷配给理论。[4][25][26]该理论致力于解释在已经有银行信用存在的条件下,商业信用为什么仍被使用。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学术界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金融中介或银行信贷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二是研究企业特征如规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三是研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如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对商业信用的影响。 关于金融中介或银行信贷对商业信用的影响,现有文献提出了替代和互补这两种相反的假说。替代性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会导致较严重的信贷配给,使部分企业无法通过金融中介获得所需资金,于是只能向其他企业寻求商业信用融资,故商业信用和金融中介在企业融资中呈现反向关系。[3][5]互补性假说则认为,由于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比金融中介更具有信息优势,监督和控制能力更强,因此在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会将企业的商业信用情况作为决策变量;同时金融中介也可以把资金直接贷给上游企业,再由它们以商业信用的形式提供给有需求的企业。[4][6]从国内的研究来看,李斌和江伟发现商业信用和金融中介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并且互补程度在中小企业中更加明显。[8]赵翔宇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之间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替代性是一种常态,而互补性则与外在条件有关。[27] 关于企业特征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发现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股权性质等都会影响商业信用融资规模。关于企业规模的影响,有的学者发现它和商业信用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6]但大多数文献还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7][8][27]关于盈利能力的影响,有文献发现它和商业信用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7]显著的负相关关系[6][8]以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7]关于企业的股权性质的影响,现有文献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大多数文献均发现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信用。[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