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新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日本是后起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的崛起与其经营管理上的卓越成功是分不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日本大量引进了美、欧的现代管理方法,非常出色地实现了“日本式”的经营管理现代化。重视财务评价,发挥财务评价在推进企业经济合理化和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则是日本式经营管理的一大特色。尽管在欧、美发达国家,财务评价也受到了重视,并在证券市场运作和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比之下,日本的财务评价吸收了欧、美各种财务评价模式的优点,又根据本国国情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使财务评价在社会与企业两个层次上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日本式的财务评价,对于完善我国财务评价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简介日本财务评价的传统模式和最新发展,并探讨其借鉴意义。

      一、日本财务评价的历史沿革

      本世纪20年代,日本《钻石》杂志社社长石山贤吉赴美考察,回国后撰写了《决算报告书的分析方法》一书。该书详细介绍了流行于美国的流动比率和固定比率分析体系,为日本建立财务评价制度在理论上起到了先导作用。

      石山贤吉赴美考察十分关注美国财务评价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财务评价制度。而且,建立规范财务评价制度的客观条件在战后的日本也已大致具备。首先,二次大战后,日本证券交易委员会为了统一管理证券交易活动,要求各企业使用统一的财务报表格式,以及规范的财务报表用语和编制方法,这直接推动了财务评价规范化运动。其次,建立注册会计师(日本称为“公认会计士”)制度,要求上市的股份公司必须公开财务报表,为开展规范化的财务评价工作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日本银行和政府有关机构定期汇总编制并公布有关企业经营的统计资料。例如,日本银行统计局定期公布《主要企业经营分析》,这是战后日本企业财务评价最权威的一本统计资料。开展企业财务评价,可消除信息沟通方面的障碍。1931年4月,日本制定了陆军军需工业经营比较纲要,规定了经营比较的种类、目的、前提条件、指标比率体系、经营效率比较、生产能力利用率比较和财务比率比较等,主要利用资本利润率指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即企业经营的财务评价,这对战后日本现代财务评价制度的形成在实务上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日本的财务评价制度,在二战之前及二战中就开始孕育,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于二战结束以后。

      现代日本的财务评价制度,大体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大系统。内部评价主要从各经营要素、环节、职能等方面来全面评价企业经营的经济性,其目的是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改善经营素质。外部评价比较复杂,大致有三种模式:银行的“信用评价”;投资者的“投资评价”和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价”。多渠道公开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日本企业财务评价的一大特点。

      二、外部评价:综合判断模式

      对外部评价,笔者曾在《国外企业评价模式简介》一文作过一些介绍。[1]这里再介绍一种在日本比较有影响的财务评价模式:经济新闻社评价体系。

      《日本经济新闻》于1979年开发了一个多变量综合评价企业的系统。以后,每年对上市的日本公司进行评估,列出综合实力前1000家和单位指标前250家企业的名单。《日本经济新闻》的排行榜现已成为日本很有影响的一种企业评价结果。

      

      评价时,利用上述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将各指标数值标准化,分别乘以每个财务指标的项目因素权数,然后求和,得出这个评价项目的数值。为了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将同行业所有企业的指标平均值定为50分,最大值定为100分,得出这一评价项目的得分,并排出得分最高的前250家企业。各评价项目得分确定后,再乘上评价项目权重系数,将各评价项目加权后的得分相加得到综合值。将所有企业综合值的平均值定为500分,最大值定为1000分,求出企业得分,由高到低排出综合实力最强的1000家企业。

      三、内部评价: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素质,增强企业活力

      日本企业内部的财务评价,就是企业经营分析,其涵盖面比我们通常的理解要广泛得多。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经营效率的自我评价

      分为五个方面,17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个要点,共计51个要点,由企业进行自我测评。

      1.推进成本革新 ①降低间接费用:减少管理人员,简化组织体系,加快决策速度;②降低折旧费:提高设备开工率、利用率和替代效率;③降低制造费:降低工时单价,简化工艺,减少在产品;④降低原材料采购费:择优采购,择商家供应,减少库存;⑤降低生产费:提高工艺价值,缩短开发上市周期,减少往来损失;⑥建立成本管理制度:设立成本管理组织,建立责任制、全过程管理。

      2.推进市场开发 ①扩大销售:提高营销效率,满足顾客要求,降低流通费用;②提高顾客满意度:争取新顾客,开展市场调查,实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③物流高效化:提高供货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降低物流成本。

      3.促进产品开发和革新 ①品种开发:淘汰无利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品种设计有充分依据;②技术革新: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提高专利水平,改善技术开发效益;③产品开发过程:协调技术攻关,缩短开发周期,加强项目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