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也要改革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加强管理不能“刻舟求剑”

      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都很重视加强企业管理问题,并把它作为“三改一加强”的重要内容。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在于,需要弄清应该加强的是什么样的管理?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管理:一种是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管理,这是国有企业几十年来一直实行的管理模式,不妨称为传统型企业管理模式;另一种则是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型企业管理模式。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如同一艘巨轮,正日新月异地沿着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航道加速前进。如果企业的管理还按传统型的老一套去加强,就无异于“刻舟求剑”,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甚至被市场所淘汰。因此,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对传统型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尽快建立市场型企业管理模式。一句话,企业管理也要改革。

      企业管理必须改革,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环境、性质、地位、目标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所需要的物资、资金、员工都是由政府按计划分配,生产的产品也都由政府统购包销,国有企业只是一个纯粹的“生产车间”或“制造工场”,企业同市场隔绝。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对政府是“等、靠、要”,企业的目标就是按政府的要求完成计划,政府评价企业的标准就是看企业是否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由于这样的导向,由于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往往不通过市场的交换和价值尺度的检验,产品的实物指标便成为再生产过程中企业和政府全神贯注的中心指标,资产负债率、投入产出率、投资回报率、资金周转率、成本利润率等这些本来反映企业效益的重要指标被冷落。因而,国有企业也就变成了不关心经济效益的单纯生产单位——制造工场。在这样的体制下,所谓加强管理,其内容无非是加强围墙内的单一生产型管理。当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转换为市场经济之后,企业由依赖政府的附属物,变成了自主经营、自我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人财物诸项生产要素要求企业从市场中通过交换取得,企业的产品必须经过市场交换,并接受用户用货币投票的选择,于是国有企业就由过去的与市场隔绝变得与市场生死攸关。

      同企业性质和功能的根本变化相适应,企业管理的内涵和范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概括起来,这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在内容上,由单一的生产管理转变为复合的企业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内涵非常丰富,它除了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管理之外,更主要的是包含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策略、市场调查、分析预测、经营决策、资金运营、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国际经营,等等。从企业生产管理向企业经营或者说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是指由单纯完成产值产量任务转变为有一整套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战略、企业决策体系、企业开发体系、企业营销体系,是指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分析、操作和运营。

      在企业活动范围上,由只限于工厂围墙内的封闭式管理转为越过围墙,走出大门,走进市场和社会的开放式管理。这样,逐步形成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一体化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在管理对象上,由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者关心的是设备、原材料的配给和产成品的制作,只要实物指标到手,配套的资金指标也可以拿到。计划价格也使企业对盈亏无能为力。因而企业用不着操心资金的筹措和运营的效益。而在市场经济下,整个供产销的再生产循环,全凭企业在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作用下自主运作。企业的盈亏事关企业的兴衰存亡。如果说计划经济下企业管理者面对企业的人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总是把物流放在中心地位的话,那么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者则是把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或者说,企业经营者把资金、资本利润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生产、技术等物的管理,也总是围绕其价值形态来进行,并为之服务。因而资金和资本的经营者同产品生产者相比具有质的区别,同一般生产者也有许多质的不同。

      从为管理而管理到为提高市场竞争力而管理。计划经济下的加强企业管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政府号召,对企业来说,是被动地响应号召,为接受上级的评比、检查而管理,甚至是为“管理”而管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则由“要我管”,变成“我要管”,变成一种企业内在的要求。这一内在要求的客观动力来源于市场,即来源于提高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经营管理好坏,不是看你从政府获得多少奖状和奖牌,而是看消费者的“投票”——肯不肯掏钞票购买你的商品。决定的因素是企业产品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上乘,交货是否及时,售后服务是否周到。

      从忽视宏观信息和市场信息,对经济信号反应迟钝,转变为高度重视各种信息和经济信号,并灵敏地作出反应。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既不需要市场信息和其他企业的信息,也不需要关心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宏观信息(因为这些“经济杠杆”几乎是凝固不变、不起作用的)。它关心的仅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计划指令,而一旦计划指令确定之后,各生产要素也就配套供给,企业就可以关门生产,万事大吉,再不需要什么经济信息。市场经济下则截然不同。信息对企业生命攸关,企业不仅要及时捕捉瞬息万变的各种市场信息,又要洞察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经济、技术、经营信息,还要随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信息,尤其是对进行宏观调控的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发生变动时发出的各种信号,必须随时掌握,灵敏反应,及时决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