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世界性金融危机席卷而至,国内外很多知名公司纷纷落幕倒闭,甚至历经百年的跨国公司,如福特汽车等也濒临破产的危险边缘……悲惨的景象不禁让社会各界产生疑问:公司战略的方向出现问题了吗?控制系统失效了吗?这无疑将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研究推到了从未有过的受重视的地位。 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学术领域对控制系统与战略的关系研究先后形成了三种理论观点:第一种强调控制系统适应战略[1-3];第二种强调战略适应控制系统[4-6];第三种认为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存在双向适应关系[7]。可见,“适应性”已成为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主要关键词之一。很多研究学者也都强调在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最为重要的是实现“适应性”[4-5,8]。 本文目的是从“适应性”这一主要关键词为切入点,基于“适应性”概念的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然后,在适应性框架模型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以提出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发展新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并不大量列举研究学者在这个领域中的个体贡献,而是选择从观点提出的背景、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综述性文章方面,Chenhall(2003)是对控制系统研究文献综述最为全面和出色的一篇,文中有一节专门把战略作为环境变量来综述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很多研究文献的贡献[8]。本文的特点在于抓住“适应性”这一关键词,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并围绕这一框架的不同维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介绍“适应性”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研究的“适应性”概念框架,并阐述了框架内不同组成单元内“适应性”概念与“适应性”范围的区别;第二部分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对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第三部分在过程层面的适应概念内梳理控制系统与战略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对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这一适应概念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最后是本文的总结。 二、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框架模型的构建 (一)“适应性”概念研究成果 “适应性”概念源于种群生态学和情境理论,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理论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9]。然而,在不同研究领域中,“适应性”都有不同的概念内涵,例如Darwinian观点中的适应性指的是自然界优胜劣汰作用力量起主导的生物进化过程;复杂系统中的“适应性”指的是物种基因作用产生的进化过程等等。N.Venkatraman and John C.(1984)提出了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适应性”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10]。
图1 战略管理的适应性框架模型 它们是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两个维度建立的。其中,“适应概念”包括内容层面的适应和过程层面的适应两个方面。内容层面的适应实际上就是“相匹配”、“相一致”的概念,回答“最佳匹配的状态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过程层面的适应反映的是最佳匹配状态实现的过程,回答“怎样实现最佳匹配状态?”的问题。适应范围就是明确“适应性”的边界。N.Venkatraman and John C.依据最为经典的“组织-环境”并列范畴,把战略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适应范围”划分为“组织内部”、“组织外部”和“组织内外部整合”三个范围。这样,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这两个维度,把每个维度的不同方面一一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个单元矩阵。每个单元矩阵都有不同的适应观点,基于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内容。 (二)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研究框架模型 沿用N.Venkatraman and John C.的“战略管理的适应性框架模型”的思想,我们也从适应概念和适应范围两个维度来构建控制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框架模型。 1.“适应概念”维度 “适应概念”维度,仍然包括内容层面的适应和过程层面的适应两个方面来划分。“内容层面的适应”是指在控制系统与战略之间最佳匹配的模式,例如,定位于低成本战略、保守型战略的组织适合于集权控制系统,而差异化战略、前瞻型战略组织适合采用分权控制系统[11-13]等,因此,在内容层面的“适应”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最佳匹配组合点。从这一角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控制系统集合与战略集合之间找到最佳匹配的连线(如图2),是一种静态研究范式。
图2 内容层面“适应性”的概念模型 “过程层面的适应”是指实现控制系统与战略最佳匹配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把最佳匹配状态点作为标杆,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样的互动过程来完成非最佳匹配点到最佳匹配点的转变。从这一角度对控制系统与战略“适应性”关系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实现最佳匹配状态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研究范式。实际上,研究领域中把过程层面的“适应”常被比喻成组织的一种努力过程,通过这种努力,组织后来发展的状态要好于之前状态,这种努力过程就被称之为“适应”,而不一定是要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