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财富框架的理论溯源与应用前沿追踪  

——基于家族企业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窦军生(1980-),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浙江 杭州 310058;张玲丽(1990-),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硕士生,浙江 杭州 310058;王宁(1990-),女,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博士生,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社会情感财富框架近年来逐渐成为家族企业研究中的主要解释视角,但是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证操作层面,都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图对其理论根源做出进一步的梳理,并对新近出现的一些关于该框架的质疑和修正做出整理和归纳,以此来厘清存在于理论层次上的几个核心问题;对应用该框架开展的实证研究做出详细的解构,以此来识别实证操作层面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可能的改进方向。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4)012-0064-08

      一、家族企业研究中社会情感财富视角的兴起

      家族参与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企业中的一种重要特征,可在主流的组织与管理理论中,家族要素往往都被排除在外。近年来,家族参与给企业目标和行为带来的独特影响开始受到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之外更为广泛学科领域中学者们的关注。北美组织与管理研究领域的主流学术期刊ASQ、AMJ、AMR、SMJ以及欧洲顶级管理期刊JMS,相继大量刊发了有关家族企业主题的研究论文,其中JMS等期刊甚至还相继创办过有关家族企业主题的特刊。随着该主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开始反思是否需要构建有别于其他一般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

      要确证发展这样一个理论框架的必要性,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家族参与是否会对企业的目标和行为带来独特影响?如果有,究竟为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其实一直没有间断过探索的步伐。早前,学者们主要是借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框架,比如代理理论(Eisenhardt,1989;Jensen,1986)、管家理论(Eisenhardt,1989;Donaldson和Davis,1991;Davis、Schoorman和Donaldson,1997)、利益相关者理论(Donaldson和Preston,1995)、利他主义(Trivers,1971)等,在群体层次上分析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之间的行为差异。比如,Chua等学者借用企业行为理论,强调指出家族对代际传承的追求是家族企业有别于非家族企业的“本质”属性(Chua、Chrisman和Sharma,1999);也有学者结合利他主义和代理理论,探索了家族企业中的代理成本问题(Villalonga和Amit,2006;Chua、Chrisman和Bergiel,2009)。此外,Zellweger等人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研究了家族企业绩效的多类问题(Zellweger和Nason,2008)。由于这些“借用”的理论前提假设在家族企业情境中难以完全被满足,所以不同研究得到结果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情境效应的一部分,抑或是借用的理论自身解释力非常有限。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现有研究中在同一个主题上经常会出现彼此冲突和矛盾的观点或结论。比如,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经济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制定约束和激励机制监控管理者的行为(Eisenhardt,1989)。可是,在家族企业中,家族管理者很多时候是利他主义导向,他们任劳任怨,不需要外部物质的激励和约束(Chrisman、Chua和Litz,2004)。两种理论对于家族企业经理人的行为存在完全不同的假设,对企业行为的启示也大相径庭。进一步来看管家理论与代理理论的矛盾。与代理理论不同,管家理论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前提,认为管理者是克尽“管家”之责,追求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Davis等,1997)。当这些原本就彼此存在矛盾的理论观念被同时应用到家族企业研究中时,自然难以得到一致且让人信服的结论。

      基于上述观察,学者们开始呼吁发展一个家族企业研究特有的,或者说更加贴合家族企业特有情境和特征的解释框架或视角。在众多探索中,脱颖而出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无疑是由Gómez-Mejía等学者提出的社会情感财富(Socio-Emotional Wealth,SEW)框架(Gómez-Mejía,2007)。

      作为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土生土长”的解释框架,SEW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研究中所用理论的前提条件无法满足的问题,同时可以较好地解决之前研究中存在的观点碎片化和继承性差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近年来家族企业研究中的主导解释框架,甚至一些学者还强调说SEW是家族企业有别于非家族企业的唯一显著特征(Gómez-Mejía等,2011)。随着研究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为进入了学者们的视域,并发现SEW框架对它们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当然,在此过程中SEW框架存在的一些潜在局限性也慢慢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甚至招致了一些批判。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对该框架的曲解和误用。在国内家族企业学术研究和社会讨论逐渐开展的大背景下,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SEW框架及其应用现状做出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此来为后继讨论和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操作层面上的参考与借鉴。

      2013年中山大学家族企业研究团队的学者曾对SEW框架和应用做过一些梳理,介绍了SEW的内涵、构成维度和测量方法,还分析了SEW对家族企业代理、代际传承、管理专业化、风险偏好和战略选择等问题的理论贡献(朱沆、叶琴雪和李新春,2013),为我们了解SEW框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然而,我们发现,他们并未对SEW的理论起源,以及SEW在家族企业中的角色,即家族企业为何重视对SEW的保护做出详细的阐释,同时也未能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对SEW的曲解和误读做出明确的辨别和分析。此外,随着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SEW的构成维度,尤其是它们的分类,以及不同维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差异,有了更加清楚和全面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对SEW的可能的“阴暗面”(Zellweger,2012)的讨论和检验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追踪和梳理。

      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本文中将首先对SEW的理论起源及其核心观点做出一个简要的梳理,然后结合最新的理论进展,对SEW的构成维度及其分类做出详细的阐述,继而对近年来的理论应用研究动态进行整理,并尝试对这些研究的内在逻辑框架做出一个整合性的归纳。最后,我们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思考,对基于SEW视角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局限或不足做出识别,并尝试给出我们的建议,以期能够唤起更多后续研究者加入,来共同推动SEW框架和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