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

作者简介:
盖印(1980- ),女,辽宁大连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 大连 116023),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和知识管理,E-mail:gaiyin@dl.cn(辽宁 大连 116025);党延忠,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田丹,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思想基础,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过程为切入点,提出一种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结合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和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构建融合个人化与情境化特性的问题空间模型,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隐性知识的完备性,并以问题空间为概念性框架,建立开放式的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过程模型。此外,以某轿车厂冲压车间的生产线停机问题为例,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实践,说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12 期

字号:

      知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和主要投资方向,由此,知识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隐性知识往往被忽视[1]。而隐性知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2,3]。针对隐性知识获取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实属必要。

      围绕着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①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提取,在理解、分类和归纳等形式化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组织可控的显性知识资源。产生式规则、问题解决模型、本体等知识表示方法可以为隐性知识的获取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在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等知识工程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5,6]。然而,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更多地依赖于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心智模式和知识结构,这方面研究不断地暴露出逻辑基础上的薄弱和匮乏,在处理内在认知机理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7]。②把人这一真正的隐性知识载体置于研究的核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获取难以显性化的经验、技能以及诀窍等。专家地图、实践社区等方法的本质是根据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结果,按照新的组织方式重新构建人际网络,使得不可见的隐性知识获取与传播转变为清晰的图景[8,9]。这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但研究强调的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不是隐性知识本身,脱离了隐性知识所依托的情境,影响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的进一步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试图回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探讨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比如,王众托[10]指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全面阐述了隐性知识源于个人的实践体验;周宽久等[11]提出隐性知识来源于显性知识指导下的实践,用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隐性知识获取过程;郑作龙等[12]提出了“回到行动中理解隐性知识”的进路,指出隐性知识高度的情境性和实践过程性需要回到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挖掘和获取隐性知识。已有实践导向研究为隐性知识获取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然而,所建立的隐性知识获取模型基本上都是描述性的,而非系统化的,尚无法切实解决隐性知识获取研究中的实际问题,缺少一个支持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1 隐性知识及其获取研究的实践趋向

      通过重新考量隐性知识的定义和内涵,解释隐性知识固有的个人化和情境化基本特性,同时,明晰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获取与持续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的思想基础,并从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认知途径和情境基础3个角度,全面阐释问题解决成为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切入点的合理性,由此,提出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研究的新思路。

      1.1 隐性知识的基本特征

      隐性知识的提出[13],在哲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存在于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在知识获取,甚至科学知识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NONAKA[14]把隐性知识引入到知识管理领域中,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因而,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综上可知:①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有对隐性知识的理解都基于个体内在的心智模式;②隐性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知识,存在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中,是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行动意向。

      在知识管理与工程实践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NONAKA等[15]基于日本制造型企业的组织案例研究总结出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该模型假设:人类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创造和扩展出来的,并在此基础上,从认识论和存在论的维度进一步推定知识转换的4种模式,即共同化、表出化、联结化和内在化,从而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

      1.2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知与行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对哲学范畴,“知”是认识,“行”是实践。长久以来,对知行关系的认识存在着重大的分歧,比如,“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先行后知”的反映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等。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不仅科学地指出了知识的真正来源,同时还强调了这是在实践中的反复提炼过程和经过实践检验的过程。然而,实践论是哲学化的,与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还有很大的距离,为此,有必要寻求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的现实途径,从而使隐性知识的获取研究落到实处。

      1.3 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提出

      通过实际调研,本研究提出问题驱动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的全新研究思路: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结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与问题情境开展隐性知识获取方法研究工作。“问题”之所以成为本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问题解决是隐性知识获取研究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生产实践活动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类型和不同层面的实际问题[16]。知识管理要落到实处,更要服务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恰当的、僵化的知识管理很难真正获得支持,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这也是对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进行分析与评测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