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加入全球分工协作网络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技术、增强学习和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必要过程(Gereffi,1999; Elkan,1996)。然而,在参与全球分工协作中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装配环节的困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瓶颈制约(Schmitz,1999; Bazan,Navas-Aleman,2004)。所谓“低端锁定”是指在全球化的分工协作网络条件下,跨国公司利用核心能力制约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知识创造与竞争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企业因而被限制在价值创造的低端位置(卢福财,胡平波,2009)。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资金欠缺,其“低端锁定”突破即是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小的价值链低端向技术水平高、附加价值大的价值链高端发展(刘志彪,2008)。 关于如何实现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突破,一些学者围绕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研究。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代工生产过程中学习到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企业的转型和升级(Horng,Chen,2008; Schmitz,2004)。技术能力的提升可以实现企业从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进而到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的演进升级(瞿宛文,2007)。而组织与技术双重层面的自主创新可以加快企业这一升级的进程(周勤,周绍东,2009)。在获取相应技术基础上,发展中国家企业整合内部现有资源和能力以及依靠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是保障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前提(Pfeffer,Salancik,2003)。此外,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Hamel,1990; Grunert,Hildebrandt,2004)界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剖析企业生产价值构成环节及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并提出企业的低端突破必须以核心能力的提升为基础。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的技术、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探讨,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突破“低端锁定”指明了方向。但企业如何整合相关资源、提升核心能力?相关研究缺乏对具体策略和方法的探讨。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低端锁定”的根源是其承包的模块划分过于精细。技术的碎片化引发了一系列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连锁反应”,而技术革新空间受限导致模块供应商高投入也难以产生突破性的创新,从而在摆脱“低端锁定”过程中遇到极大的困难。针对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规模较小、以从事技术碎片化的普通模块的组装、制造业务为主的特点,本文分析指出模块化分工协作网络演进过程中蕴含的再集成运动意味着模块规模与边界的扩张,再集成成为解决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低端锁定”问题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已有研究(沈于,安同良,2012)揭示了再集成这一现象,但没有分析不同层次模块再集成的运作机理,因而未能指明模块供应商通过再集成获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路径。本文从专业化分工视角探讨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低端锁定”问题,以及基于技术势能视角研究了模块再集成问题,基本思路是沿着“模块供应商为什么会被锁定在低端价值环节?不同层次模块再集成的运作机理是什么?模块供应商如何通过再集成获取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路径?”本文围绕三个密切相关的理论命题展开研究。 二、“低端锁定”的成因与突破新视角 1.“低端锁定”的成因分析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意味着附加价值的增加。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模块供应商中出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却没有带来合理利润的悖论。什么原因导致模块供应商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陷入“贫困式”发展模式?模块供应商作为全球分工协作网络模块化生产体系的依附者,只能按照系统集成商的需求专业化于技术含量低的普通模块的加工与制造。发达国家产品模块划分往往更加精细,而发展中国家受技术、加工设备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模块化分工程度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参与到由发达国家系统集成商主导的模块化生产体系,其承包的普通模块是在发达国家技术水平下分工配置完成,普通模块的划分过于精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原因在于企业将优质资源投入到价值链低端的、碎片化的生产环节,削弱对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投入,导致其核心能力难以形成。模块化系统中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系统集成商获得,低附加价值的加工环节使得模块供应商的资本积累需要较长的过程,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缓慢。当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战略发挥空间越来越小,出现了企业参与全球分工协作网络的比较优势“弱化”的现象,其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在所难免。 更具体地,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模块划分都有一个最优模块数量,而这两个最优的模块数量是不相等的。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诸多优势,如技术先进性程度高、技术垄断优势明显、技术获利持续时间长等。此外。发达国家还拥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和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优势。考虑技术潜力和模块化成本,由最优模块数量决策模型(Baldwin,Clark,2002;卡丽思·鲍德温,金·克拉克,2006)可以得到发达国家产品模块划分的最优模块数量大于发展中国家产品模块划分的最优模块数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与市场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其专业化分工程度不一样,二者的差别体现在产品模块化程度的不同。在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下,达到模块化分工均衡的模块数量较大,分工更加精细。模块规模较小,而发展中国家达到模块化分工均衡的模块数量相对较小,模块规模较大。 发达国家通过模块化分工协作网络的全球化布局实现其产品内的模块化分工均衡,发展中国家企业是其分工均衡的主要促成者。发展中国家模块供应商被动纳入到由发达国家系统集成商主导的模块化分工协作网络中,其利用土地、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等一般要素的优势低端嵌入到加工、制造、组装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由于这些生产环节的进入门槛低,很快就能实现效益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很多模块供应商利用同样的比较优势竞相投入到由发达国家系统集成商主导的模块化分工协作网络中,系统集成商与模块供应商在比较优势上的差异使得模块化系统内各参与者的角色扮演不同,模块供应商扮演的是低层次模块加工者的角色,无法获取核心模块层次上的建构能力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模块供应商依托一般要素条件带来的比较优势承包了产品构成模块中技术含量低的普通模块生产,普通模块规模过细制约了技术革新的空间,模块供应商即使将自身优势要素投入到模块的创新中也难以有大的突破创新。技术的碎片化、零散化使得模块供应商被限制在低附加值、微利化的低端模块加工环节,模块的创新更多体现在产品质量与制造工艺上,并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提升。一般认为,在全球分工协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总体上会形成“双赢”格局,但是对利益的“一九”还是“五五”分配往往注意不够(张小蒂,朱勤,2007)。将优质资源投入到价值低端的生产环节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果在全球分工协作中没有得到成比例的收益,那么,发展中国家就花费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实现了发达国家的产品内分工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