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管理学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随着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问题的层出不穷,国内部分学者开始进行反思[1~4],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植根于管理学内部的反思和体会,虽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却没有从认识论意义批判和反思。实际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其确立、发展和围绕其展开的批判一直以来就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近现代哲学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围绕实证主义这样一个问题展开的。逻辑实证主义后,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分析哲学等都和实证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管理学界对实证主义的讨论不能也不应该脱离哲学。在众多关于实证主义的批判和讨论中,后现代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是最深刻的,持续时间也很长。同时,后现代主义也代表了西方哲学近几十年来的最新成就。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对管理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进行讨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 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有着明确含义和清晰界限的思想流派,它实际上是一个由许多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理论所构成的内容广泛但又松散的思想潮流[5]。虽然后现代主义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不一致,但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有着共同之处。 (1)语言实在论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语言的重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语言实在论。包括实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主张所要感知、意识的事物都是独立地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客观实在。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一认识是有疑问的。后现代主义普遍主张所要认知或者感觉的对象并非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意识对象的客观实在连同意识都由语言符号建构起来[2]。语言符号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事物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实际上它在人们认知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所有人们要认知或者意识的事物只有经过语言符号的建构才能成为可感觉、意识和言说的对象。没有语言符号,人们所感觉到的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混沌。因此伽达默尔[6]认为无论作为理解、诠释对象的意义世界(社会和精神世界),还是作为自然科学所研究对象的自然世界,都不是客观存在的,都不是一些“只需我们坚守的固定而自在的对象”。 (2)反本质主义 由于坚持语言实在论和反表现主义,主张多元主义、反对单一的霸权式话语体系自然也就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目的。语言实在论以及多元主义的观点使得后现代主义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反本质主义的观点。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认为,众多事物或者表象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恒定不变的本质。认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认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到这一恒定不变的本质。而后现代主义则不认为现象之后一定存在着一个恒定不变的本质。按照其语言实在观,个体对现象的认知根源于其自身的语言建构。个体对于现象的认识从理论上来说有无限种可能性的。所谓社会现象之间表现出的共性可能只是一种语言之间“家族相似”的结果,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恒定不变的共性存在。因此反本质主义也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反基础主义 基础主义是包括实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这表现为现代主义往往坚信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存在着某种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者框架。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这种基础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为所有哲学意义上的基础都是一定时空背景下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语言而建构出来的。因此,所谓最终可诉诸的基础或者框架只是一种社会建构。它受人类既有的经验和视野所限制,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主观性。海德格尔[7]曾经谈到基础主义最大的缺陷实际上在于“基础”的先验性:“一切原则的原则从何处获得它的不可动摇的权力,那答案必定是:从已经被假定为哲学之事情的先验主体性那里。”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主义赖以成立的各种基础或者根据往往并不是绝对的。 实际上,由于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基础主义的特征,所以在它看来,包括实证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建立在各种基础之上的各种“通用的、总体化的理论”也是靠不住的。因此,与实证主义倡导研究普适的客观规律相反,后现代主义所极力倡导的是研究各种“特殊的、局部的、区域性的知识”。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承认并转向对“特殊的、局部的、区域性的知识”的研究才是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的应有方向[5]。 2 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实证主义范式包含的研究方法有问卷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扎根研究等多种方式。其中问卷研究为代表的研究方法比较重视对研究问题的量化,主张通过量化确定研究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这些研究方法代表了实证研究中的数量实证主义。而案例研究方式为代表的研究方法不重视数量化,主张通过访谈、调研、观察等方式获取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把握。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实际上代表了实证研究中的另外一个分支——案例实证主义。 数量实证主义和案例实证主义尽管有着很多的差别,但二者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无论哪种方法都认为应该将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作为追求的目标。很多案例研究者承认案例研究不具有普适性,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对普适性的追求。这往往体现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者对自己研究所具有的普适性的反思。 实证主义的出现来源于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对当时社会背景下所谓社会学知识的怀疑。后来的实证主义的支持者们虽然将实证主义推向了学术研究的主流地位,却没有继承实证主义的这一学术传统:他们很少用审视和怀疑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甚至在部分管理学实证主义者看来,只有实证主义代表了管理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而其研究范式都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严格来说,实证主义的形成和出现本身也是建立在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验和思考之上的。因此其本身也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也是需要反思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局限和不足。这对于管理学研究这一具体的学科领域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