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科的创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新学科要从稚嫩走向成熟,必须根据由新现象催生的纷繁零乱的研究思路来构筑抽象但严密的理论体系(Barton,1992)。发端于1994年的国际创业学①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在最初对具体现象肤浅、狭隘、松散的描述和阐释的基础上构筑起了自己的理论基础,精炼出明确的学科定义,拓展出广阔的研究范畴,并且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分析框架。此外,它也拥有了被广为认同的学科名称,创建了诸如期刊、会议、学术团体等多样化的学术交流平台②,并且已经具备了Hambrick和Chen(2008)提出的新学科藉以创立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国际创业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oviello等,2011;Peiris,2012)。 在国际创业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学者以饱满的学术热情投身于国际创业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国际创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创业学已经成熟。事实上,该学科的未来走势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其进一步的完善还有赖国际创业学者的共同努力。 面对国际创业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其并非一帆风顺的成长历程以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有必要对它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对它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这无疑能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该学科已取得的成绩和尚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鉴于此,笔者在研读近20年的国际创业学重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国际创业学兴起的背景,然后从理论基础、学科定义、研究范畴、分析框架等方面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评论,并提出了一些可供未来研究参考的建议。 二、国际创业学兴起的背景 新学科的兴起总是由新现象的出现所激发。当既有学科无法很好地解释新出现的现象或现实问题,或者它们超出了既有学科的研究范畴时,对新学科的需要便应运而生(Merton,1973)。国际创业学也不例外,它的出现与新创企业的快速国际化现象密切相关(Acs等,2003;McDougall和Oviatt,2003;Coombs等,2009;Jones等,2011;Peiris等,2012)。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不断降低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壁垒以及快速进步的航运与信息通信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国际商务活动的成本,使得许多规模有限、资源匮乏的新创企业也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Oviatt和McDougall,1994和1995;Knight和Cavusgil,1996;Zahra和George,2002;Acs等,2003;Aspelund等,2007)。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是国际化经营速度快;二是机会以及企业家的既有经验和关系网络等成了比地理和心理距离④更加重要的影响其进入与拓展海外市场的因素(Crick和Jones,2000);三是在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偏好出口这种低投入方式,同时又结合采用与关系网络伙伴合作的方式来实现快速而广泛的海外市场渗透(Gabrielsson和Kirpalani,2004)。 学者们(如Oviatt和McDougall,1994和1995;Knight和Cavusgil,1996;Etemad和Lee,2003;Dimitratos和Jones,2005;Aspelund等,2007)普遍认为,新创企业的快速国际化现象向既有的国际商务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超越了创业学的解释范畴。在解释新创企业快速国际化现象方面,国际商务和创业理论都显得力不从心。 国际商务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上,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国际商务研究始终围绕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展开(McDougall和Oviatt,2000;Acs等,2003;Aspelund等,2007),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企业国际化进程问题是国际商务研究中国际经营阶段理论关注的重点。 Johanson和Vahlne(1977)提出的Uppsala模型,是国际经营阶段理论中最广为人知的代表性模型,充分展现了传统跨国公司按部就班地渗透国际市场的过程。该模型把经验知识⑤作为唯一的解释变量,较好地阐释了企业缓慢进入国际市场、在地理或心理上由近及远的市场拓展路径以及逐渐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等问题,一度为学界所广泛接受(Keupp和Gassmann,2009)。如今,新创企业以多样化方式快速向国际市场扩张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这个传统的单一线性阶段式国际化推进模式(McDougall和Oviatt,2003;Rialp等,2005;Aspelund等,2007;Keupp和Gassmann,2009)。与此同时,经验知识、地理与心理距离等变量的重要性也在显著下降(Burgel和Murray,2000),传统的国际经营阶段理论已经无法继续作为解释企业国际化进程问题的一般理论(Aspelund等,2007)。 此外,其他主要国际商务理论的侧重点都不在于解释企业国际化进程,相关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企业层面,忽略了企业中人的因素(Acs等,2003;Aspelund等,2007),而且还普遍带有决定论的色彩,认为企业国际化无非是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的被动适应,无视企业家在战略选择和决策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国际商务理论无法解释新创企业快速国际化现象的根本原因(McDougall等,1994;Gabrielsson和Kirpalani,2004;Coombs等,2009)。 与已经较为成熟的国际商务学相比,创业学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Busenitz等,2003)。虽然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研究主题仍比较分散(Ireland和Webb,2007),但创业学从诞生伊始就开始关注创业者(团队)或企业家以及他们在新企业创建、生存和成长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Begley和Boyd,1987;Kamm等,1990)。因此,创业学在这方面可以解决前述国际商务理论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但它关注的焦点只局限在新企业创建和国内市场经营上(Oviatt和McDougall,1994),而没有论及它们的国际化问题(Keupp和Gassmann,2009),因此也无法解释新创企业快速国际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