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 1995-1997年是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受市场环境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影响较大的三年。如何评价这三年中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把握中国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走向,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以大量的企业数据为研究基础,对企业的生产条件、经营行为、业绩表现及发展前景作出评判。特别是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将传统的劳动生产率与资本营运能力统一在一个指标中,对企业表现进行量化分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因素的转变进程,进一步理清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 二、研究目标及数据基础 本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和宏观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工业企业的经营表现是有差异的。如果这个基础假设得到有关数据的支持,就可以对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譬如:如果中国最好的一批企业都不能在市场中生存,或是经营状况恶化,那么可以肯定是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偏紧,有必要推行一揽子刺激整体经济的措施;另一方面,如果最好的一批企业表现很好,而整体经济发展放慢主要是由于受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那么经济增长放慢很可能只是结构调整的预期效应,此时大力推行刺激经济的措施可能事倍功半,政府应该选择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以鼓励表现良好的企业,使之能够快速而平稳地取代表现欠佳的企业。 可比性常常是许多分类研究的基本前提。本文是以1995-1997年三年内大约16,000家企业作为固定样本,这些样本企业都必须有1995-1997年三年的完整数据,缺任何一年数据的企业,都被排除在样本之外。显然,固定样本也不包括1996年或1997年新增加或减少的大中型企业,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样本大小改变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观测在1995-1997年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对一群特定企业的影响。 1997年,样本企业有职工2,860万人、总资产50,700亿元、实现增加值9,090亿元,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6%、49.3%和45.8%。这些企业以4.1%的劳动力(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生产出12.1%的国内生产总值。显而易见,样本包括了中国经济中最具生产力的重点企业,这些企业近期的表现将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结论 (一)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企业表现 本研究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对样本企业进行排序和分类。TFP指数是由已实现销售的增加值(TVA)、平均职工人数(LABOR)、固定资产净值(NVFIXA)三者的比率算出。计算公式如下: TFP=TVA/(LABOR[α]+NVFIXA[β]) 已实现销售的增加值是由销售而不是生产法计算的,不包括存货,但包括了利息支出(我国GDP的算法中,利息支出属于金融部门增加值,并不包括在工业企业增加值中)。α、β为平均职工人数(LABOR)和固定资产净值(NVFIXA)的权重(系数),二者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由下列回归算式估算出来的: Ln(TVA)=(αLn(LABOR)+(βLn(NVFIXA)+常数; 在分别得出1995-1997年三年的结果以后,以三年的算术平均数作为企业的生产率水平(TFP567),将样本内的企业排序,并分为表现良好、表现一般、表现差三类: TFP567=(TFP5+TFP6+TFP7)/3; 1.表现良好(TFP567>16),计有3,045个企业,占总样本的19%; 2.表现一般(16>=TFP567>3),计有9,360个企业,占总样本的58.5%; 3.表现差(TFP567<=3),计有3,587个企业,占总样本的22.4%。 从全要素生产率及财务状况来看,半数以上(见表1)大中型工业企业表现良好,即便是在1995-1997年宏观经济调整时期也是如此。另一半企业则表现偏差,其财务状况差,且日益恶化。
1997年,表现良好的企业占总样本就业人数的39.4%,占总资产额的55.9%,增加值的77.8%,税收的78.4%。显然,我国的经济实力是以这部分企业为基础的。 表现一般的企业占整个样本的总就业人数的49.0%,占总资产额的33.4%,增加值的23.4%,税收的19.7%。这类企业的生产率不高,财务状况脆弱,而就业比例又是最大的。这类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对我国经济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表现差的企业占整个样本的总就业人数的11.6%,占总资产额的8.7%,增加值的-1.3%,税收的1.8%。这类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税收没有任何贡献或贡献极少,不过从就业和资产的规模来看,近几年的情况还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以一定的代价,快速、坚决而平稳地关闭此类企业是可行的,也是值得的。 从经济类型来看(见表2),国有企业中表现好的企业在总样本中所占比重超过40%;集体企业情况最差,其资产中表现差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达到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