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市,100872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新管理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 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它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 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这两个学派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 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两大学派的异同和本质。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 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 ,特别是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研究上,这样就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开辟 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 展并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回顾近20年来竞争战略理论尤其是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演 化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 分析和比较。

      一、能力理论的产生(注:“这部分参考见杨浩、戴明月著:《企业核心专长论—战略重塑的全新方法》,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P36-42.尼古莱·J·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李东

      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P1~55。)

      能力学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和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 )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论。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 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他认为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规模 、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 业的成长、衰落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 展的态势。其后他的门人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论》 ,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 古典 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 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 合体(杨浩、戴明月,2001)。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 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 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马歇尔的另一位传人乔治· 理查德森(George B.Richardson)则在20世纪60~70年代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 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塞尔 兹尼克(Philip Selznick)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提出的通过“自我构造”、 “自我建立”而积累起来的“特殊能力”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是当代企业 能力理论的另一支重要先驱。

      此后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 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 分类。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在“不确定模仿力: 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 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

      1984年随着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 源学说(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 独 立又互为补充的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 深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论,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 源 学说》为起始标志,经过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Jay B.Barney)、申德尔(Dan E.S chendel)、库尔(Karel cool)、迪瑞克斯(Ingemar Dierickx)、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 、库勒(Kathleen R.Conner)、皮特瑞夫(Margaret A.Peteraf)、柯利斯(David J.Collis) 、蒙哥马利(Cynthia A.Montgomery)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派则 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我们继续称之为能力 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5~6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 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G.Pisano)、苏安(A .Shuen)、福斯(N.J.Foss)、兰格路易斯(R.N.Langlois)、贺尼(A.Heene)等人的发展,成为 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个演进见图1。

      

      二、能力学派的演进和主要理论观点

      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为克服波特战略思想的局限,同时在研究多元化公司选择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多元化战略以获得新的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等问题的过程中,以普拉哈拉德(C.K.Pra halad)、哈默(Gary Hamel)、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舒尔曼(Law rence E.Shulman)、提斯(David.J.Teece)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逐渐兴起,并取代定位学派而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同时也意味着对竞争战略 和 竞争优势的研究从企业外部的行业结构与定位观向企业内部的能力观转变。能力学派的演进 见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