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
贾雷(1984-),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周星(1967-),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朱晓倩(1989-),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不信任是指个体基于对他人缺乏能力、善意或不负责任的预期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状态。随着不信任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从信任中分离出来,不信任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另一热点问题。本文从不信任的概念演进,不信任的类型、维度及作用机理,不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不信任的影响效应等方面对现有不信任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介,并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的相关研究方向。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12 期

字号:

      信任是关系管理的核心,对于建立和维持双方的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ho,2006)。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社会协调互动和合作的基础(Blau,1964),如果社会关系处于高度信任的水平,那么就能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合作的稳定性(Nooteboom,2002)。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便有学者研究如何建立和维持信任关系问题,但一直以来,很少有学者关注与信任相对的概念——不信任。这主要是由于既有研究常常把不信任看成是与信任同一概念范畴的对立面(Cho,2006),即信任与不信任是处于同一连续体两端的同一概念(Deutsch,1958;Rotter,1980;Barber,1983)。如果信任和不信任是同一概念的两个对立方面,那么,忽略对不信任的研究倒也无关紧要;但如果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对不信任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McKnight和Choudhury,2006)。Lewicki等在1998年就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质疑,明确指出信任与不信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并存的问题。随后,不信任就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并成为信任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据此,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从不信任的概念界定发展,不信任的类型、维度及作用机理,不信任的影响因素以及不信任的影响效应等方面梳理了不信任研究的演进脉络,并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

      二、不信任研究脉络梳理

      不信任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义的形成经历了从单因素观到双因素观的转变,传统的单因素观把不信任看作是信任的对立面,而双因素观则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驳斥了单因素观,不但证明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可以并存,而且进一步给出了不信任的定义。

      (一)关于信任与不信任的单因素观

      早期的信任与不信任研究把两者看成是一个单维双极概念,认为两者处于同一连续体的两端,即信任与不信任相互分离但却处于同一连续体上(Omodei和McLennan,2000)。这种传统的单因素观认为,不信任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只是信任的对立面,高信任就是低不信任,低信任就是高不信任;而且,高信任的结果一定会导致低不信任的结果,而低信任的结果往往意味着高不信任结果的出现(Gans等,2001)。因此,如果把信任和不信任的关系看成是单一连续体的两极,一端是完全的信任,另一端是完全的不信任,那么,信任和不信任就不可能同时存在(Stack,1988;Tardy,1988)。信任—不信任单因素观是建立在传统的人际关系观上的。首先,传统的人际关系观认为,个体人际关系的质量只取决于人际关系的某一成分或维度。以与任务相关的人际交互为例,当个体不信任对方的某一方面时,就会对其他方面产生不信任,并且在其他情境下也不再会信任对方(Lewicki等,1998)。其次,传统的人际关系观主张的是人际关系的平衡性和一致性,人际关系只有同时具有平衡性和一致性才可能得到维持。当正价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时,个体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个体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而这正是一种个体竭力避免或至少力图减弱的状态。因此,传统的人际关系观把人际关系看作是一个单维的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积极的交互情感,另一端则是消极的交互情感。信任和不信任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倘若同时存在于某个个体身上,那么,相关个体就会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短暂且不稳定的,个体念主动设法克服或减弱这种状态(Lewis和Weigert,1985;Lewicki和Bunker,1995)。因此,在传统的单因素观看来,信任和不信任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并且把信任看成是积极的,而把不信任看成是消极的(Lewicki等,1998)。许多研究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致力于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持人际信任关系,努力减少并控制不信任因素。

      (二)关于信任与不信任的双因素观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信任与不信任两者之间并不像传统单因素观所认为的那样相互排斥、对立。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体身上,因此,它们很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有学者(如Lewicki等,1998)对传统的单因素观提出了质疑,并逐渐形成了有关信任与不信任的双因素观。

      1.信任与不信任可以同时并存。1998年,Lewicki等对传统的人际关系观提出了质疑,批判了传统人际关系观的前提假设,否定了传统单因素观,并提出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观。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多元的,包括多个方面,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他人值得信任的方面,又能发现他人不值得信任的方面。而且,随着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个体会从一开始对他人完全的信任逐渐发展为细化、深入的信任。同时,个体认知和感知的平衡性和一致性只是暂时的,是一种过渡状态,个体间的关系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不平衡和不一致的,由此产生的心理冲突也不需要马上解决。因此,在多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个体可以同时信任和不信任另一个体,而且个体也不会像传统的人际关系观所认为的那样去竭力克服或减者弱不平衡状态。由此,Lewicki等(1998)指出信任和不信任是可以同时并存的,并建模根据信任和不信任的程度把人际关系分为四个象限,即低信任、低不信任,高信任、低不信任,低信任、高不信任以及高信任、高不信任。Lewicki等的这个研究结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信任与不信任是同时存在的。例如,Benamati和Serva(2007)实证研究了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信任关系,并且发现信任双方的关系是复杂的,客户在一些方面信任银行的同时又在其他方面不信任银行,如客户可能信任银行能帮助他们管好储蓄账户,但并不信任银行能帮他们做好投资。Carol和Choon(2009)则按照Lewicki等的模型进行了实证调查,通过访谈不同的实验小组,根据被试对两个出售电子产品的零售网站的感知和态度验证了信任与不信任可以同时存在。具体而言,30.9%的被试是高信任、低不信任,19.1%是高信任、高不信任,17%是低信任、低不信任,33%是低信任、高不信任。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信任和不信任是可以并存的,也证明了Lewicki等人(1998)的模型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2.信任与不信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旨在建立信任的努力并不总能消除不信任,更重要的是,提高信任水平并不能改变高不信任状态,高信任状态也不能通过降低不信任水平来促成。因此,信任与不信任是有区别的,两者很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Lewicki等,1998)。在Lewicki等(1998)的模型中,低信任和高不信任并存但又不会相交,这很好地说明了信任与不信任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信任作为“好”的情况和不信任作为“坏”的情况之间并没有一个单维的中点。目前有许多实证研究为“信任与不信任不是单维双极概念,而是两个不同且相互分离的概念”提供了证据。其实,早在1969年,Constantinople就考察了大学生的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问题,他用测量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自卑、孤立、信任等方面的测量考察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Constantinople采用正反两种题项来对自卑、孤立、信任等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可以把信任和不信任作为独立的概念分开测量,而且随着研究对象大学生的年级、性别等变量的变化,信任和不信任各自会发生不同的变化。1991年,Robinson等对Wrightsman(1964和1974)的人性哲学量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信任信念有别于不信任信念,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而不应被简单地看成是一个概念的两极。Lee和Huynh(2005)对IT外包厂商之间初始信任和初始不信任的研究表明,初始信任会影响双方的信任关系,而初始不信任并不会影响双方的信任关系,这说明初始信任和初始不信任可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则它们的作用效果应该是相同的。McKnight和Choudhury(2006)则采用实验法以网上法律顾问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检验,整个过程包括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用来检验信任与不信任是不是两个相互区别的概念;而第二个实验则检验两者是否具有不同的前置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结果显示:信任与不信任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影响因素虽然相关但却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会对采用网上法律顾问商的用户产生不同的影响。Benamati和Serva(2007)通过研究信任和不信任对网上银行用户的影响证实了它们是两个相互分离的概念,而且呈现负相关关系,他们借鉴Lewicki等(1998)的模型描述了用户对网上银行的信任与不信任关系,并把它们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为既无信任也无不信任、有信任而无不信任、无信任而有不信任、既有信任又有不信任,并且指出信任与不信任并存是一种最健康的信任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关系,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对方的长处与不足,才可能产生“有限信任”。这种“有限信任”通过一定水平的不信任来确定信任的边界,而不是盲目地信任。基于这种信任模式的双方在承认对方长处的同时也能看到彼此的不足,并据此相互监督。而Dimoka(2010)则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不但证明了信任和不信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分别对它们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他利用FMRI技术扫描人脑的不同功能区域,并且认为:如果信任与不信任是同一概念,那么,它们应该激活大脑的同一功能区域;而如果两者激活大脑的不同区域,那么就说明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实验结果显示,信任与不信任激活了大脑的不同功能区域:信任激活了大脑中与期望奖励、预测他人行为、计算不确定性相关的功能区域;而不信任则激活了大脑中与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害怕失去有关的功能区域。因此,信任和不信任是两个与不同的神经活动过程相联系的不同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