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框架研究

作者简介:
买生(1967- ),男,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辽宁 大连 116024),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物流工程、区域可持续发展,ms@shzu.edu.cn(新疆 石河子 832003);汪克夷(1944- ),男,江苏苏州市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匡海波(1965- ),男,辽宁新民市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规划与发展管理、港口生态及效率、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辽宁 大连 116026)。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企业社会责任(CSR)管理是中国企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体系标准。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方法,对CSR管理的模式、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以及与CSR相关的管理体系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CSR管理相关的管理体系具有高度的结构相似性特征,并且ISO26000核心主题与相关管理体系要素在内容上具有相互包含和互补的协调性特征。由此得出CSR管理体系能够整合相关管理体系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结论,进而提出了CSR管理体系的结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11 期

字号: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当中,企业虽然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同时也带来了劳工、消费者侵权以及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矛盾的凸显以及全球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公民运动的兴起,企业经营者不得不应对来自地区民众、政府、国际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抵制和社会期望所形成的社会责任压力,如全球契约、跨国公司行动守则、气候框架公约、人权公约、社会责任报告等[1]。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企业只有主动管理并且向利益相关者说明它们的社会责任。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10年年底发布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提出了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但却没有指出如何管理这些社会责任。由此,“该如何管理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应该采用何种管理体系标准?”成为困扰大多数企业的现实问题。

      此外,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涉及质量管理,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的管理、营销管理等方方面面。如果企业因为社会期望和利益相关者要求,不断地建立各自不同的体系,会带来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和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不仅实际效果可能被忽视,而且也会影响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因此,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具有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内部成本等种种优势,是21世纪管理标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3],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

      为了给CSR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学术思想。Waddock等(2002)在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础上,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的愿景和价值观、战略和流程、改进和学习的管理系统,最早提出了全面责任管理(Total Responsibility Management,TRM)的思想,包括:构建制度化的责任愿景,将责任融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管理系统,并通过责任措施指标、实践改进和创新[4]。Jennifer Leigh等(2006)在此后的实证研究中对TRM框架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5];黄文彦、蓝海林(2006)在分析我国CSR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强化责任文化理念、参照国际标准、设立管理职能机构、建立责任报告制度和价值链责任管理等方面加强我国CSR管理的建议[6];刘宝(2009)在认同Waddock等的全面责任管理基础上,提出了类似于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的管理模式,认为这种循环过程可以使企业的全面责任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7];侯仕军(2009)基于CSR管理的动因、模式和绩效分析,提出了一个通过环境扫描、责任沟通、战略行动、内协外联、积极应对的整合性CSR管理框架[8];李伟阳、肖红军(2010)则认为,CSR管理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的新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全面CSR管理的“3C+3T”模型[9];还有一些研究者(Karlsen,2002;Elias,et al.,2002;Young,2006;Bourne and Walker,2006;Oleander,2008;Walker,et al,2008;Zakhem,2008;Yang,2010)对CSR管理的过程模型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Oleander等认为:CSR管理的过程包括识别利益相关者、确定利益相关者权益和影响、预测利益相关者行为、确定CSR的战略、实施CSR管理的策略等[10]。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CSR管理的理念和理论探讨,虽然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ISO/COPOLCO)以及各国都在积极讨论有关CSR管理体系标准的可行性[11]。但将ISO9001、ISO14000、ISO50001、ISO/IEC27001、OHSAS18001等相关管理体系以及全球契约十项原则、ISO26000指南等整合到一体化框架下的有关研究还很少,这也是导致中国CSR管理实践多样性的原因之一。由此,本文采用了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CSR管理以及相关管理体系的整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体化CSR管理体系的设计思想,以期为中国CSR管理实践和标准化建设提出建议。

      2 CSR管理实践和相关标准

      2.1 中国CSR管理实践

      实践探索领先于理论突破是国际CSR发展的普遍现象[12]。中国企业CSR管理实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社会压力回应”、“社会风险管理”、“基于价值创造的社会责任管理”三个阶段。21世纪初期(2004年之前),面对国际社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人权以及劳工问题等社会责任运动,中国企业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国际市场资源,开始被动对SA8000、成衣生产守则等社会压力做出反应,主要的CSR实践是对社会压力进行回应的管理;此后随着社会公平和环境问题的凸显,特别是一些企业因消费者责任缺失而陷入困境以及因环境责任而遭遇绿色壁垒等,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社会责任才开始被企业看作是对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的风险因素,因此,这一阶段(2004年-2009年)的CSR实践主要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竞争力产生影响的风险进行管理;从2009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形成,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主题,CSR管理开始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战略因素[13],国际化公司的CSR管理实践也开始进入了战略性管理阶段,这也是国资委要求央企全面履行CSR和在2012年开始全部发布CSR报告的主要原因之一。

      把CSR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是一项涉及企业远景与使命、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的系统工程。许多国外跨国公司实施CSR管理的实践表明,除了参加一些像“ETI成员圆桌会议”等组织而获得的指导之外,一些企业自愿采取的CSR管理系统在许多方面更类似于TQC(全面质量管理)体系[4],而大多数企业则更习惯于专注CSR报告的管理系统。这种基于CSR报告的CSR管理系统在中国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TQC式的管理虽然能够将CSR价值观和管理理念融入管理体系、获得资源管理等共性因素的支持,但对如何识别利益相关者和区分必要的社会责任,如何管理供应链的社会责任活动,如何将多元化的责任行为整合到企业的目标体系等方面缺少有用的指导和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