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情境下组织冗余作用研究:兼谈市场搜索强度的调节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晓翔,安徽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葛洲坝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组织冗余(安徽 合肥 230039); 刘春林,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营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开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既有研究经常认为,组织冗余在企业面对困难情境时将发挥缓冲功能,但是组织冗余和困境均有着不同的类别。本文首先分析金融危机、绩效不佳这两种不同困境对组织冗余作用的影响。困境中的企业经常积极搜索外部机会以寻求扭转局面的途径,本文同时分析市场搜索所起的调节作用,并选择我国制造类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假设。研究发现,金融危机时期非沉淀冗余作用减少,而沉淀冗余的增加,绩效不佳时,非沉淀冗余作用增加;诸如投资之类的市场搜索行为对非沉淀冗余和沉淀冗余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的调节作用,而两种困境则同样会对这些调节作用产生影响。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3 年 08 期

字号:

      现有组织冗余文献主要关注这类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并争论于究竟应该用何种理论对此加以解释。事实上,组织冗余仅是作为一类常见的闲置资源而存在,其效用的实现和具体情境相关。情境变化,它们和绩效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Tan和Peng[1]认为,正是因为样本企业及其所处的情境不同,关于组织冗余作用的实证研究才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应关注情境变量在组织冗余作用过程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组织冗余有不同形式,且可以通过不同作用机理影响绩效。现有文献经常提及组织冗余在企业面对困难情境时将发挥缓冲功能,但较少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困境的来源和表现形式有很多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是非预期的、不可控和完全外生的,自身决策失误或者经营不善所导致的困境是可控的和内生的,那么不同类型的组织冗余在这两种困境中发挥的作用一样吗?困境中,企业经常积极进行外部投资机会搜索、寻求扭转局面的途径,这又会对组织冗余作用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期望通过分类、分情境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组织冗余的作用,以帮助我们寻求现有文献相关观点存在分歧的根源所在。

      一、文献回顾和假设提出

      1.文献回顾和简评

      三篇关键文献对组织冗余理论研究起到基础性作用:早在1963年,Cyert和March明确提出组织冗余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组织拥有的资源中超出实际所需资源的那一部分”或“未被使用的资源”,[2]从组织行为理论出发认为组织冗余具有缓冲环境变化等作用,这开启了学术界对组织冗余的关注,并引发了对其功能的广泛探索;Bourgeois梳理并总结了组织冗余的相关定义和所具备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较为系统地回顾组织冗余的测量方法,并指出财务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组织冗余的数量大小,为之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3]而Sharfman等从企业部门、企业整体和行业三个层面分析了组织冗余的来源,并按照流动性和使用专有性高低把组织冗余分为非沉淀冗余和沉淀冗余两种,之后的实证研究也经常采用这种逻辑对组织冗余进行分类。[4]非沉淀冗余的流动性较高,不面向特定应用,包括现金、现金等价物等;沉淀冗余流动性较低,已经面向特定应用,包括过多的员工和管理者报酬、管理费用等。从这三篇文献我们也可以看出,相关研究经历着组织冗余作用→组织冗余特定作用→不同组织冗余的特定作用,以及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发展历程。

      组织冗余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组织行为理论和代理理论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前者认为组织冗余具有支持创新、减少内部冲突、缓冲环境变化以及维持组织稳定等作用,[1]后者认为组织冗余是管理者对权力、工作安全性等自我利益追求的结果,并将带来更多的诸如盲目投资等代理问题。[5]之后,又有研究同时从这两种理论出发,认为组织冗余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6]鉴于这些矛盾的结果,部分学者开始对组织冗余的作用进行情境化研究。

      大量文献对组织冗余的特定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关注较多的为组织冗余和创新之间关系。一方面,组织冗余较少时,管理者危机感增强,且对资源使用的约束增加,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效率以在短期内改善绩效,而非创新。组织冗余较多时,企业对创新失败的容忍能力增加,管理者放松对资源的控制,员工可以更为自由地实验。因此,组织冗余有利于企业创新;[1]另一方面,Baysinger和Hoskisson认为管理者对权力的追求导致组织冗余催生的是多元化扩张、盲目扩大生产等行为,而非创新。[7]类似地,Mishina等发现组织冗余的存在会将管理者注意力从通过创新发展内部能力,转向通过并购来满足其多元化战略需求。[8]此外,组织冗余容易增强企业满足感、减弱其创新动力,员工和管理者对待创新项目更加随意,而并不专注于做好这些项目。[9]因此,组织冗余又被认为有害于企业创新。组织冗余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出矛盾的结果。同样,Nohria和Gulati、[10]Herold等[11]证实组织冗余是把双刃剑,适当数量以下的组织冗余有利于创新,过量之后则会造成负面影响即“过犹不及”。在对组织冗余和创新关系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有研究发现不同组织冗余所起的作用不同。如Greve对日本造船业的研究就证实,只有沉淀冗余和研发活动之间才有显著的正向关系。[12]而还有部分研究关注于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例如,Huang和Chen证实沉淀冗余正向调节技术多样化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而非沉淀冗余负向调节二者关系。[13]

      组织冗余近年来逐步引起我国研究人员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组织冗余本身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组织冗余来源的分析和检验,定性研究的如方润生、[14]定量研究的如张朝宓等。[15]李晓翔和刘春林[16]则证实组织冗余结构的变化具有规律性,有意识地去调整组织冗余结构对企业绩效是有利的。(2)组织冗余和绩效关系的研究。这其中的实证研究包括:蒋春燕和赵曙明[17]直接研究组织冗余和绩效关系,分析并证实二者之间存在S型关系;邹国庆等[18]证实组织冗余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企业治理水平的改善则会减弱组织冗余的影响。(3)组织冗余对创新作用的研究。这其中的实证研究包括:郭立新等[19]分析并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证实组织冗余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李冬伟等[20]证实组织冗余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价值,还可提高智力资本的效用,方润生和李雄诒[21]证实分散冗余和组合冗余分别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张玉利等[22]对麦乐送的案例分析表明,组织冗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来源之一。陈嫒媛和齐中英[23]定性分析后认为不同组织冗余对文化创新、结构创新等所起的作用不同,对企业长期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