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竞争优势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庆华,王文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李庆华(1966-),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王文平(1966-),女,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南京 210096)。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自战略管理理论诞生以来,其隐含的研究假设就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是存在的。因此,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但是,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竞争优势。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所谓持续竞争优势通常是罕见的或快速衰减的,因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国外许多学者转而开始了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国外学术界存在着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三种研究流派:一是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二是基于资源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三是基于业绩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3 年 02 期

字号:

      1 短期竞争优势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自战略管理理论诞生以来,其隐含的研究假设就认为持续竞争优势是存在的。因此,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1]。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研究,认为企业通过正确地选择竞争战略,以有效地应对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就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并明确指出,企业获得长期超常回报的重要基础就是持续竞争优势[2]。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认为,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难以替代的资源的企业将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的企业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4]。后继研究则认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5]。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需求的快速转移,企业越来越难以保持竞争优势[6]。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持续竞争优势通常是罕见的或快速衰减的[7]。因此,许多学者质疑持续竞争优势是否存在,并开始了关于短期竞争优势(temporary competitive advantage)的探索研究。一些研究发现,企业竞争优势通常是由一连串短期竞争优势构成的[8,9]。1996年,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组织科学》出版了一期专题研究论文,集中反映了关于在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对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成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2003年,世界一流学术期刊《战略管理杂志》出版了一期专题研究论文,反思和讨论了战略管理主流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释企业间持续业绩差异,并试图建立一种更具解释力的竞争异质性理论(theory of competitive heterogeneity)。201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了一期专题研究论文,汇集了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研究成果。D'Aveni,Dagnino and Smith(2010)断言,企业追求短期竞争优势的时代已经到来,短期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10]。

      但是,短期竞争优势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目前有许多关于“动态竞争”、“动态优势”、“动态能力”方面的研究,但如果在中国知网用“短期竞争优势”、“短暂竞争优势”、“暂时竞争优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将会发现这方面的文献检索量为零。虽然前者与后者在研究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叠,但是,短期竞争优势语境下研究的前提假设和哲学思想与持续竞争优势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将短期竞争优势的概念及理论研究流派的主要观点引入国内学术界,使国内学术界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无论是在语境上还是在内容上能尽快与国外学术界接轨,同时也可以使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更加贴近于企业竞争实践,从而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国外学术界关于短期竞争优势的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存在三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流派:一是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二是基于资源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三是基于业绩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

      2 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

      较早系统地研究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的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一连串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想要保住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与竞争者展开持续的创新竞赛。因此,竞争优势是短期的、动态的,来自于企业颠覆竞争者的市场地位,同时提升自身市场地位的竞争行动。目前,基于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研究流派已经形成了两个各有侧重的理论分支:动态竞争(competitive dynamics)理论和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理论。

      动态竞争理论主要研究企业间的竞争行动,因此,动态竞争理论强调源自于单个或系列竞争行动的短期竞争优势。Chen,Smith and Grimm(1992)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竞争行动可能会引起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反击行动的速度将取决于企业发起的竞争行动的性质[11]。Chen(1996)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相似性与不断上升的对抗可能性之间的关系[12]。他认为,企业之间的资源相似度和市场重叠度使企业之间产生了一种对抗的张力。通常情况下,企业间是否发起竞争行动与企业的动机和能力有关。

      动态竞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战略与业绩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和竞争对手的行动及其对抗水平[13]。当企业发起某种谋求竞争优势的竞争行动,如果遭到竞争对手的反击,企业就很难获得和保持预期利益,从而产生一种“红色女王效应”(the red queen effect)。这表明,企业不但要侵蚀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且要主动更新自己的竞争优势。根据这种观点,采取强势竞争行动以获得一系列短期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战略选择。这也意味着,企业不必在其生命周期内追逐和维持一种特定的竞争优势。

      超级竞争理论更加关注产业层面的竞争环境,而不是像动态竞争理论那样关注于企业特定的竞争行动。超级竞争是指企业间经常发起强烈而快速的竞争行动,导致竞争优势不可持续或快速衰减。Christensen and Raynor(2003)研究发现,在位企业倾向于投资维持性技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在使用颠覆性技术的挑战者面前常常败下阵来[14]。研究发现,挑战者的攻击性行动往往会导致更好的业绩,而且,越是攻击性强的企业越容易成功,甚至会废黜因成功而自鸣得意却忽略了潜在威胁的产业领导者[15]。在许多高技术产业,产业领导者由于无法应对挑战者的攻击性竞争行动而被废黜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