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回应中的领导者价值观研究百年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文晓立,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640);陈春花(1964- ),女,广东湛江人,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都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组织与文化管理、中国本土企业成长,E-mail:bmchchen@scut.edu.cn(福州 350108)。

原文出处:
管理学报

内容提要:

结合管理实践,从领导理论发展的主体脉络、概念化层次视角下的领导两个方面,对百年来国内外领导者价值观研究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领导者价值观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了领导者价值观研究的未来展望。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9 期

字号:

      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1]已经开始尝试总结领导活动某些方面的规律。百年后的今天,管理学者普遍认为,领导者是指那些处于领导职位并被期望履行领导职能的人[2]。领导者价值观,即领导者所持有的个人价值观是一个恒久的管理学话题。孔子曾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巴纳德[3]在论及领导者应具备的“责任感”时指出:“他知道什么是他应该做的,而且他的是非感是正确的。”这明确体现了巴纳德对领导者价值导向和价值判断的认识。按照SCHWARTZ[4]价值观理论:价值观是令人向往的某些状态、对象、目标或行为,它超越具体情景而存在,可作为在一系列行为方式中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标准。事实上,正如HEIFETZ[5]指出的:领导理论总是要涉及价值观和有关合适影响形式的隐含假设。

      价值观研究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大致如下:20世纪30年代ALLPORT等[6]在SPRANGER对人的6种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创性的价值观研究。50年代,KLUCKHOHN[7]定义价值观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70年代,ROKEACH[8]指出,价值观是持久的信念,该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80年代以来,从需要和动机出发,以SCHWARTZ为代表的学者致力于构建具有普遍文化适应性,并能清晰阐述价值观内容和结构的价值观理论。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管理学中领导者价值观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实践认知的视角对领导者价值观百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及梳理,以展现一幅领导者价值观研究如何回应实践的需要,以不断深入的研究来指导实践的图景,并为我国领导者价值观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领导理论演进脉络中的领导者价值观

      领导理论发展的主体脉络无外乎领导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直到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以魅力型领导和变革领导等为代表的所谓“新”领导理论[9]。顺着这条主线来考察领导者价值观研究,可以发现,传统领导理论包括特质理论、行为理论以及权变理论,相对而言,较为忽视领导者如何以诉诸理想价值观的方式,帮助下属阐述事件的意义,促进下属在纷繁的现实环境中适应和改变。而诚如尤克尔[2]指出的那样,现代组织中变革型和愿景型领导的核心特征正是领导者诉诸追随者价值和感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正是对包括领导者在内的组织个体的价值观,这一人类深层心理建构的重要认识,区别了所谓“传统”的与“新”的领导理论。

      1.1 传统领导理论中的领导者价值观

      管理学者对价值观与领导有效性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企业规模扩大、工人运动发展,工人的组织程度和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人的因素在领导理论研究中愈发地重要。于是,随着领导问题逐渐转向研究领导行为本身,也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价值观与有效领导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基于对经理们管理决策过程的观察,1962年,BERNTHAL[10]开始尝试性地探索从价值观视角来探讨管理者的商业决策问题,并提出一个基于价值观分层的管理决策模型。在实证研究领域,1965年,GUTH等[11]的开拓性研究运用ALLPORT等开发的价值观研究量表,将653名经理人员的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6类,同样证实了经理的个人价值观对企业战略决策具有深切的影响。稍晚于GUTH等的研究,GHISELLI[12]对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表明,经理的个人价值观与若干管理效率指标之间确实存在着稳定的相关性。如GUTH所言,这些早期的研究提示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一方面要避免对自身价值观的漠视和误判他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价值观的逐步重视和理解有利于制定出易于开展工作并获得广泛支持的政策。

      以这些研究为基础,ENGLAND[13]对美国经理们的大规模调查研究拓展了领导者价值观的研究范畴。首先,不局限于决策这一管理职能,ENGLAND明确指出了价值观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以下几个方面:对所面临的形势、个人和组织的成功、道德行为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关系;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管理绩效等。其次,ENGLAND区分了“关键价值观”和“意愿及采纳价值观”,并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领导者价值观对行为影响的模型。ENGLAND同时在管理实践层面提醒领导者:组织中个体之间的冲突和协调可能来自于价值观模式的区别与相似程度,领导者价值观与现实中的实际管理条件约束之间会存在“朝向一致性的张力”。ENGLAND所划分的美国经理们的价值观系统,从较长的时间来考察相对比较稳定。

      概而言之,早期的领导者价值观研究较为认同价值观是一种内在化的态度,与需要、动机等一样,属于领导特质的一种,更多地倾向于从领导者品质与领导行为关系的静态角度来研究不同类型的领导者价值观对具体管理职能的影响,这种研究既与管理实践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又受到当时管理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相关文章: